顺“数”摸瓜识破“藏金术”

2025-05-30 07:00 来源:广州日报

据《半月谈》报道,在反腐败高压态势下,不少贪腐官员仍大肆收受巨额现金,并绞尽脑汁修炼“藏金术”,企图掩盖罪行、逃避监督。

可见,在他们的心目中,清廉的模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修炼而成。这套手段便是“藏金术”。如何修炼呢?离不开内外二法。

一者“修心”。修习“藏金术”,须有一颗执拗的心。只有内心足够执着,才能律己修为、时刻克制露富的欲望。譬如,一位被调查官员及其亲友将多笔资金转往各地,甚至借用家中装修工人的账户汇往地下钱庄,再转往境外。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顽强,这套“瞒天过海”的把戏是“玩不转”的。

二者“修行”。钻研“藏金术”,成败在于行。遮掩行迹、躲避监管,是一个实操的过程。还记得家藏2亿元赃款的魏鹏远吗?他衣着朴素,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廉吏”的派头十足,且绝不是一日之功。还有那位获刑17年的毛绍烈,他一边有模有样地抓廉政建设,一边借干部升迁大收红包,一路贪、一路装,真可谓装成了习惯、装成了品牌。

其实,只要有利益输送,就不可能不留下蛛丝马迹。即使谋于密室、藏于深山,也免不了经过现金转账的柜台、他人户头的卡或者亲友代持的手。哪怕任何一个环节被锁定,就不可能瞒天过海。更何况,我们身处在迅猛发展的数字社会之中。一个人的指尖、脚尖,处处会留下数字痕迹。秽藏于内,形必见于外。每一笔交易、每一分钱流向都能被追踪,再隐蔽的腐败行为也难以逃离监管的视线。

关键是把权力关进制度铁笼。古人言:“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应从源头上压缩腐败发生的权力空间,尤其是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管。从数智监督的视角看,机制保障与技术驱动同样重要。只有通过全链条预警机制、全生态治理闭环,才能有效防止“牛栏关猫”现象,精准识别发现善于伪装的“巨蝇恶虎”。譬如,统一交易数据标准,打破数据孤岛,清理大数据比对障碍,以穿透式监管高效识别涉腐信息。又如,打通监管信息共享链,健全协同办案机制,让现金贪腐和赃款藏匿都无处遁形。

贪腐的“酒”喝了,瓶子还在;瓶子处理了,账目还在。那些还在角落里琢磨“藏金术”的人,及早收敛收手、悬崖勒马,才是上策。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顺“数”摸瓜识破“藏金术”

2025年05月30日 07:00   来源:广州日报   杨博

据《半月谈》报道,在反腐败高压态势下,不少贪腐官员仍大肆收受巨额现金,并绞尽脑汁修炼“藏金术”,企图掩盖罪行、逃避监督。

可见,在他们的心目中,清廉的模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修炼而成。这套手段便是“藏金术”。如何修炼呢?离不开内外二法。

一者“修心”。修习“藏金术”,须有一颗执拗的心。只有内心足够执着,才能律己修为、时刻克制露富的欲望。譬如,一位被调查官员及其亲友将多笔资金转往各地,甚至借用家中装修工人的账户汇往地下钱庄,再转往境外。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顽强,这套“瞒天过海”的把戏是“玩不转”的。

二者“修行”。钻研“藏金术”,成败在于行。遮掩行迹、躲避监管,是一个实操的过程。还记得家藏2亿元赃款的魏鹏远吗?他衣着朴素,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廉吏”的派头十足,且绝不是一日之功。还有那位获刑17年的毛绍烈,他一边有模有样地抓廉政建设,一边借干部升迁大收红包,一路贪、一路装,真可谓装成了习惯、装成了品牌。

其实,只要有利益输送,就不可能不留下蛛丝马迹。即使谋于密室、藏于深山,也免不了经过现金转账的柜台、他人户头的卡或者亲友代持的手。哪怕任何一个环节被锁定,就不可能瞒天过海。更何况,我们身处在迅猛发展的数字社会之中。一个人的指尖、脚尖,处处会留下数字痕迹。秽藏于内,形必见于外。每一笔交易、每一分钱流向都能被追踪,再隐蔽的腐败行为也难以逃离监管的视线。

关键是把权力关进制度铁笼。古人言:“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所以,应从源头上压缩腐败发生的权力空间,尤其是强化资金使用的监管。从数智监督的视角看,机制保障与技术驱动同样重要。只有通过全链条预警机制、全生态治理闭环,才能有效防止“牛栏关猫”现象,精准识别发现善于伪装的“巨蝇恶虎”。譬如,统一交易数据标准,打破数据孤岛,清理大数据比对障碍,以穿透式监管高效识别涉腐信息。又如,打通监管信息共享链,健全协同办案机制,让现金贪腐和赃款藏匿都无处遁形。

贪腐的“酒”喝了,瓶子还在;瓶子处理了,账目还在。那些还在角落里琢磨“藏金术”的人,及早收敛收手、悬崖勒马,才是上策。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