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启动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并公布2025年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其中,明确提出“严禁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考核排名,对教师进行排名、奖惩”。(5月27日 央视新闻)
在一些地区,升学率几乎成了学校生存的“命脉”,直接影响经费、招生甚至校长的仕途。于是,学校不得不将所有资源向“尖子生”倾斜,而普通学生往往被边缘化。甚至有部分学校为了“升学率”,将“劝学生弃考”也纳入了教师的工作范畴中。这种评价方式还催生了教育的“功利化”风气,让教师的职业价值被简化为“教出高分”,忽视了他们对学生人格、品德的塑造。而学生则被裹挟在无休止的刷题与压力中,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等被挤占殆尽。
或许有人会说,升学率作为一种量化指标,毕竟有其客观性。如果完全摒弃,是否会让学校和教师失去努力的方向?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我们必须看到,升学率只是结果,而非教育的全部目的。过度依赖这一指标,只会让教育陷入“唯分数论”的泥沼,严重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教育的全面发展。相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如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创新、学校的育人环境——或许更能激发教育的活力。
近年来,各地逐步推行“双减”政策,试图减轻学生负担;一些地区、学校开始探索“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品德、实践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这些努力虽有成效,但执行中也面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困境——部分学校表面上取消排名,暗地里仍以成绩为导向。可见,改变评价体系并非一纸禁令所能完成,更需要配套的资源支持和观念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