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用情感当诱饵的保健品骗局

2025-05-29 13:44 来源:红网

近期,多名消费者向中国新闻网反映,一些看似售卖油盐酱醋米等农副产品的店铺,暗地里却偷偷向老年人销售高价“保健品”。有老人受骗金额达数十万元。(5月27日 中国新闻网)

此类店铺通过免费赠送鸡蛋、大米的方式吸引老人进群,在线上直播间售卖廉价生活用品。老人上门取货时,店员会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进行筛选。半个多月后,店里开始约这些老人来听课,并推销上千元一盒的鹿茸等产品,逐步让老年人跌入陷阱。

听课的老人为何会将推销员的话奉为圭臬?商家对老年人感情的“精准拿捏”背后,反映出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独。采访中,商家说得头头是道:“不要把这个行业看做是卖保健品的,我们是陪伴孤独老人,提供情绪价值。”他的逻辑虽然荒谬,却折射了老年群体的边缘化处境和缺乏陪伴。尽管我国已初步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但多数社区仍停留在“物质保障”层面;而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外忙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严重不足。这种精神支持的断裂,为保健品推销员虚假的情感关怀提供了生存土壤。

与传统保健品销售模式不同,新型骗局的隐蔽性让维权变得更难。商家将高价保健品隐匿于货架后方,而商店中无论是货架上的米、面产品,还是商品标价,看起来都毫无破绽。一方面,产品本身具备基础质量合格证明,难以直接定性为假冒伪劣;另一方面,虚假宣传的证据取证难度极大,这都成为打击诈骗路上的“绊脚石”。

针对保健品欺诈乱象,监管部门已启动专项整治行动。据央广网报道,近日,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在全国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打击药品、保健品市场“坑老”“骗老”行为。

然而,仅靠行政手段难以根治这一社会顽疾,需构建“政府监管+家庭关怀+社会支持”的协同治理体系。子女对老年人的支持至关重要,他们需要转变沟通方式,从“事后指责”转向“事前预防”,填补老年人情感需求的空缺。而社区也应定期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筛查,针对空巢老人建立帮扶机制,通过社区课堂、短视频等形式普及反诈维权知识。

保健品欺诈的本质,是商家以情感为筹码对老年人实施的“温柔掠夺”。破解这一困局,既需监管利剑斩断利益链条,更需社会各界以真诚关怀填补老年人的情感空白。唯有让老年人感受到来自家庭、社区与社会的多重温暖,方能从根本上瓦解骗局滋生的土壤。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用情感当诱饵的保健品骗局

2025年05月29日 13:44   来源:红网   陈雨萌

近期,多名消费者向中国新闻网反映,一些看似售卖油盐酱醋米等农副产品的店铺,暗地里却偷偷向老年人销售高价“保健品”。有老人受骗金额达数十万元。(5月27日 中国新闻网)

此类店铺通过免费赠送鸡蛋、大米的方式吸引老人进群,在线上直播间售卖廉价生活用品。老人上门取货时,店员会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进行筛选。半个多月后,店里开始约这些老人来听课,并推销上千元一盒的鹿茸等产品,逐步让老年人跌入陷阱。

听课的老人为何会将推销员的话奉为圭臬?商家对老年人感情的“精准拿捏”背后,反映出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独。采访中,商家说得头头是道:“不要把这个行业看做是卖保健品的,我们是陪伴孤独老人,提供情绪价值。”他的逻辑虽然荒谬,却折射了老年群体的边缘化处境和缺乏陪伴。尽管我国已初步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但多数社区仍停留在“物质保障”层面;而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外忙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严重不足。这种精神支持的断裂,为保健品推销员虚假的情感关怀提供了生存土壤。

与传统保健品销售模式不同,新型骗局的隐蔽性让维权变得更难。商家将高价保健品隐匿于货架后方,而商店中无论是货架上的米、面产品,还是商品标价,看起来都毫无破绽。一方面,产品本身具备基础质量合格证明,难以直接定性为假冒伪劣;另一方面,虚假宣传的证据取证难度极大,这都成为打击诈骗路上的“绊脚石”。

针对保健品欺诈乱象,监管部门已启动专项整治行动。据央广网报道,近日,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在全国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打击药品、保健品市场“坑老”“骗老”行为。

然而,仅靠行政手段难以根治这一社会顽疾,需构建“政府监管+家庭关怀+社会支持”的协同治理体系。子女对老年人的支持至关重要,他们需要转变沟通方式,从“事后指责”转向“事前预防”,填补老年人情感需求的空缺。而社区也应定期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筛查,针对空巢老人建立帮扶机制,通过社区课堂、短视频等形式普及反诈维权知识。

保健品欺诈的本质,是商家以情感为筹码对老年人实施的“温柔掠夺”。破解这一困局,既需监管利剑斩断利益链条,更需社会各界以真诚关怀填补老年人的情感空白。唯有让老年人感受到来自家庭、社区与社会的多重温暖,方能从根本上瓦解骗局滋生的土壤。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