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儿童玩具带着安全风险“狂奔”

2025-05-29 07:47 来源:工人日报

一个针筒、一个捏捏乐,组成了一款近期风靡校园周边文具店的儿童玩具产品。针筒看上去和医院使用的注射器几乎一样。网络视频宣称,这款玩具玩法简单,十分解压,只需要用针筒把空气注入玩具中,形成空气泡,再去捏爆泡泡就可以。不少家长表示,此类玩具非常危险,存在安全隐患。(见5月28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儿童玩具安全问题屡屡引发公众关注。从含有毒性物质的“水晶泥”到释放硫化氢气体的“炸包”,从误吸后易致肠穿孔的“磁力珠”到能射穿硬纸板的“笔枪”,危险的“三无”儿童玩具花样不断翻新,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三无玩具”缘何禁而不绝?在生产端,为了塑造对孩子有吸引力的鲜艳外观,部分商家受利益驱使,在玩具中添加有毒物质,甚至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在玩具中引入危险设计。在流通端,这些玩具往往在电商平台、小商品市场售卖,适用年龄标注模糊,安全隐患提示缺失,产品宣传也具有误导性。而由于新品类层出不穷、流通具有隐蔽性,监管部门往往防不胜防。

筑牢儿童玩具安全防线,需要多个主体紧密配合,多个环节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加大巡查力度和抽检力度,定期走访玩具生产企业,从源头上杜绝“三无”玩具的产生,对于违规生产的厂家和小作坊,予以严厉惩处,打击一起,震慑一片,引导玩具生产企业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电商平台应建立玩具类目准入机制,核验合规资质,对“三无”产品“零容忍”,而不是成为其流向市场的“幕后推手”;家长亦需提升安全素养,在选择玩具时优先考虑安全性,警惕潮流玩具的潜在风险,为孩子筑起第一道防护屏障,而不是放任其跟风。

儿童玩具不是普通商品,其安全性关乎下一代健康成长。从生产车间的质量管控到快递包裹的最后一公里,从政策法规的持续完善到每个家庭的理性选择,唯有全社会合力补上安全漏洞,才能更好守护孩子们的童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儿童玩具带着安全风险“狂奔”

2025年05月29日 07:47   来源:工人日报   木须虫

一个针筒、一个捏捏乐,组成了一款近期风靡校园周边文具店的儿童玩具产品。针筒看上去和医院使用的注射器几乎一样。网络视频宣称,这款玩具玩法简单,十分解压,只需要用针筒把空气注入玩具中,形成空气泡,再去捏爆泡泡就可以。不少家长表示,此类玩具非常危险,存在安全隐患。(见5月28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近年来,儿童玩具安全问题屡屡引发公众关注。从含有毒性物质的“水晶泥”到释放硫化氢气体的“炸包”,从误吸后易致肠穿孔的“磁力珠”到能射穿硬纸板的“笔枪”,危险的“三无”儿童玩具花样不断翻新,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三无玩具”缘何禁而不绝?在生产端,为了塑造对孩子有吸引力的鲜艳外观,部分商家受利益驱使,在玩具中添加有毒物质,甚至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在玩具中引入危险设计。在流通端,这些玩具往往在电商平台、小商品市场售卖,适用年龄标注模糊,安全隐患提示缺失,产品宣传也具有误导性。而由于新品类层出不穷、流通具有隐蔽性,监管部门往往防不胜防。

筑牢儿童玩具安全防线,需要多个主体紧密配合,多个环节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加大巡查力度和抽检力度,定期走访玩具生产企业,从源头上杜绝“三无”玩具的产生,对于违规生产的厂家和小作坊,予以严厉惩处,打击一起,震慑一片,引导玩具生产企业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电商平台应建立玩具类目准入机制,核验合规资质,对“三无”产品“零容忍”,而不是成为其流向市场的“幕后推手”;家长亦需提升安全素养,在选择玩具时优先考虑安全性,警惕潮流玩具的潜在风险,为孩子筑起第一道防护屏障,而不是放任其跟风。

儿童玩具不是普通商品,其安全性关乎下一代健康成长。从生产车间的质量管控到快递包裹的最后一公里,从政策法规的持续完善到每个家庭的理性选择,唯有全社会合力补上安全漏洞,才能更好守护孩子们的童真。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