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霞:共同谱写中拉未来合作序章

2025-05-29 06:5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5年1月份,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正式启动了中拉整体合作机制,开启了多边与双边合作共生共长的新时代。2025年5月份,中拉论坛正式运行10周年之际,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如期在北京举行,发布了《中国—拉共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及《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7)》两大成果文件,为中拉整体合作机制的稳健运行书写了坚定注脚,也为中拉合作的未来谱写了序章。

中拉论坛正式运行10年来,双方合作进展迅速,成果丰硕。2015年至2024年,中拉贸易额增长两倍多,中国在拉投资存量增长5倍左右,分别是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速的1.5倍与2.7倍。联合国拉美经委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后,中国成为拉美最大的国际融资来源,中拉金融合作与基础设施合作融合发展,10年间推动双方实施基础设施合作项目234个,合作金额达1014亿美元,累计在拉创造76.1万个就业岗位。中拉合作跑出“加速度”,充分发挥了中拉论坛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中拉论坛为双方提升政治互信提供了平台。中拉论坛有明确的合作机制,部长级会议原则上每3年举行一次,国家协调员会议原则上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中国—拉共体“四驾马车”外长对话会及各专业领域分论坛和会议动态适时举行。这为中拉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常性交流创造了机会。2015年至今,中拉高层持续保持密切互动和战略沟通。同期,中国还先后提升了与拉美多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先后与巴拿马等国建交或复交,推动一个中国原则在拉美地区扩大共识。中拉论坛通过灵活与务实的政治对话,推动双方政治交往取得实效,为全面合作形成基础性保障。

另一方面,中拉论坛为双方规划合作提供平台。中拉论坛正式成立以来,共发布10份重要文件。截至2024年底,在前三届部长级会议达成的共同宣言和共同行动计划设定的具体任务中,中拉贸易额达到5184.7亿美元,中国对拉投资存量超6000亿美元;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已超额完成,中拉规划开展的政治和安全、基础设施和交通、贸易投资金融、农业、工业和科技、环境、人文交流及其他领域合作也已全面展开。同时,中国特别回应了拉美国家对高科技和高附加值商品生产领域投资的诉求,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高科技业的投资快速发展。中拉论坛将中国的“规划先行”经验引入国际合作,以可评估、可监测的量化目标成功规避了政治“空谈”,形成了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协同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日前举行的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正式提出愿同拉方携手启动五大工程,并与拉方共同发布两大成果文件,全面回应拉美发展诉求,尊重拉美发展意愿,开启了中拉共筑命运共同体的全新未来。

中方启动发展工程,与拉方在“互利共赢,深化发展战略对接”目标下设定七大领域行动计划,重点提升双方经贸合作的自由化与便利化水平。中拉合作重点不仅涉及能源资源等传统领域,还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转型等新兴领域,这将为拉美增长与发展赋能,也将促使中国在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中更好地衔接拉美,推动中拉双方寻求共同发展与合作的新态势。

中方启动文明工程与民心工程,与拉方在“文明互鉴,夯实友好民意基础”目标下确定六大领域行动计划,旨在促进中拉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此外,中国对拉美四国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还在会后宣布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乌拉圭五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这将推动中拉人文交流,助力构建民众相亲、民心相连的新局面。

中方启动团结工程与和平工程,与拉方在“凝聚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目标下设定九大领域行动计划,共同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中拉双方将加大在全球领域的立场协调,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新格局。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岳云霞)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岳云霞:共同谱写中拉未来合作序章

2025年05月29日 06:5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5年1月份,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举办,正式启动了中拉整体合作机制,开启了多边与双边合作共生共长的新时代。2025年5月份,中拉论坛正式运行10周年之际,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如期在北京举行,发布了《中国—拉共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及《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7)》两大成果文件,为中拉整体合作机制的稳健运行书写了坚定注脚,也为中拉合作的未来谱写了序章。

中拉论坛正式运行10年来,双方合作进展迅速,成果丰硕。2015年至2024年,中拉贸易额增长两倍多,中国在拉投资存量增长5倍左右,分别是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速的1.5倍与2.7倍。联合国拉美经委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后,中国成为拉美最大的国际融资来源,中拉金融合作与基础设施合作融合发展,10年间推动双方实施基础设施合作项目234个,合作金额达1014亿美元,累计在拉创造76.1万个就业岗位。中拉合作跑出“加速度”,充分发挥了中拉论坛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中拉论坛为双方提升政治互信提供了平台。中拉论坛有明确的合作机制,部长级会议原则上每3年举行一次,国家协调员会议原则上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中国—拉共体“四驾马车”外长对话会及各专业领域分论坛和会议动态适时举行。这为中拉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常性交流创造了机会。2015年至今,中拉高层持续保持密切互动和战略沟通。同期,中国还先后提升了与拉美多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先后与巴拿马等国建交或复交,推动一个中国原则在拉美地区扩大共识。中拉论坛通过灵活与务实的政治对话,推动双方政治交往取得实效,为全面合作形成基础性保障。

另一方面,中拉论坛为双方规划合作提供平台。中拉论坛正式成立以来,共发布10份重要文件。截至2024年底,在前三届部长级会议达成的共同宣言和共同行动计划设定的具体任务中,中拉贸易额达到5184.7亿美元,中国对拉投资存量超6000亿美元;中拉基础设施专项贷款已超额完成,中拉规划开展的政治和安全、基础设施和交通、贸易投资金融、农业、工业和科技、环境、人文交流及其他领域合作也已全面展开。同时,中国特别回应了拉美国家对高科技和高附加值商品生产领域投资的诉求,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高科技业的投资快速发展。中拉论坛将中国的“规划先行”经验引入国际合作,以可评估、可监测的量化目标成功规避了政治“空谈”,形成了政治对话与经济合作协同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日前举行的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正式提出愿同拉方携手启动五大工程,并与拉方共同发布两大成果文件,全面回应拉美发展诉求,尊重拉美发展意愿,开启了中拉共筑命运共同体的全新未来。

中方启动发展工程,与拉方在“互利共赢,深化发展战略对接”目标下设定七大领域行动计划,重点提升双方经贸合作的自由化与便利化水平。中拉合作重点不仅涉及能源资源等传统领域,还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转型等新兴领域,这将为拉美增长与发展赋能,也将促使中国在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中更好地衔接拉美,推动中拉双方寻求共同发展与合作的新态势。

中方启动文明工程与民心工程,与拉方在“文明互鉴,夯实友好民意基础”目标下确定六大领域行动计划,旨在促进中拉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此外,中国对拉美四国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还在会后宣布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乌拉圭五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这将推动中拉人文交流,助力构建民众相亲、民心相连的新局面。

中方启动团结工程与和平工程,与拉方在“凝聚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目标下设定九大领域行动计划,共同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中拉双方将加大在全球领域的立场协调,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新格局。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岳云霞)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