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教辅市场又现“押题热”。与往年不同的是,现今一些机构打着“AI大模型精准预测”的旗号,推出价格不菲的押题试卷,声称能“命中真题”,让部分考生和家长陷入“押题迷信”,甚至打乱正常复习节奏。高考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若将备考异化为“猜题押宝”,不仅背离教育初衷,更可能适得其反。
“AI押题”看似高科技加持,然而,细究之下,所谓“押中”不过是牵强附会——题干不同、设问迥异,仅因涉及同一知识点便被包装成“神预测”,实则仍是老套路。过去,某些教辅机构宣称“内部渠道”“命题专家坐镇”,如今则换上“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预测”的新衣,如此“擦边球”式的宣传,本质仍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焦虑。事实上,高考命题强调创新性和综合性,绝不会简单重复旧题。若迷信押题,反而可能因思维定式在考场上措手不及。
高考不是赌博,不能靠“押题”碰运气。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知识梳理等方面确有独特优势。例如,AI可基于海量真题库分析高频考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也能通过智能批改快速反馈解题逻辑的疏漏。AI若合理使用,可辅助备考提升,但若盲目依赖,反而会削弱自主思考能力。真正的高分考生,靠的是系统复习、扎实训练和灵活运用,而非侥幸心理。以数学为例,理解定理推导、掌握解题逻辑,远比死记“预测题型”更重要;语文作文若只背“押题范文”,缺乏独立思考,面对陌生话题难免捉襟见肘。备考如耕耘,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方能稳扎稳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