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下令火烧圆明园”?导游岂能讲“野史”

2025-05-28 07:38 来源:红网

近日,一段导游讲解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一名身穿白色上衣的导游指着一名外国人的雕塑,向游客介绍:“这就是下令火烧圆明园的人”。网友对此表示质疑:这分明是法国作家雨果,怎么成了下令火烧圆明园的人?此外,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视频中的导游非景区官方导游,管理处已经在着手处理此事。(5月26日《现代快报》)

导游不讲正史讲“野史”,只会扭曲历史真相。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劫掠并焚烧。法国作家雨果在“火烧圆明园”事件发生后,写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痛斥他们的无耻行径,称其为“两个强盗”的犯罪,并对中国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雨果作为一位有良知的作家,始终站在正义立场,何以成为火烧圆明园的“下令者”?导游将侵略者的罪行安在反对者头上,不仅是在颠倒黑白,更是在践踏历史记忆。

同时,导游对“野史”脱口而出,还会误导大众。在文旅行业,导游本身就是一个传递真实的角色,若只会信口开河、以讹传讹,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该起事件中,面对网友质疑,工作人员称该导游非景区官方导游,且景区导游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确,对于了解史实的人来说,这不过是导游的一个小错误,但对于不了解该段历史的人来说,会不会真的将雨果当成一个侵略者?答案毋庸置疑。因此,导游对“野史”侃侃而谈,无疑会误导大众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知。

导游讲解历史需以真实为底色。此次事件暴露出了部分导游历史知识培训的缺失,相关部门亟需加强从业人员的历史知识教育,建立严格的知识考核机制,避免历史悲剧被再度误解。不仅如此,面对泛滥的“野史”,学校应强化历史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公众也应保持对历史真相的敬畏。唯有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才能避免下一个“雨果下令火烧圆明园”的“野史”重现。

“历史的伤口不容戏谑,记忆的传承需要敬畏。”圆明园本身是为了警示后人勿忘历史,但导游讲的“野史”反而让雨果成为了罪人。面对导游的谬言,我们不仅要拨开迷雾、还原真相,更要以此为镜、尊重历史。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雨果下令火烧圆明园”?导游岂能讲“野史”

2025年05月28日 07:38   来源:红网   程小雨

近日,一段导游讲解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一名身穿白色上衣的导游指着一名外国人的雕塑,向游客介绍:“这就是下令火烧圆明园的人”。网友对此表示质疑:这分明是法国作家雨果,怎么成了下令火烧圆明园的人?此外,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视频中的导游非景区官方导游,管理处已经在着手处理此事。(5月26日《现代快报》)

导游不讲正史讲“野史”,只会扭曲历史真相。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劫掠并焚烧。法国作家雨果在“火烧圆明园”事件发生后,写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痛斥他们的无耻行径,称其为“两个强盗”的犯罪,并对中国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雨果作为一位有良知的作家,始终站在正义立场,何以成为火烧圆明园的“下令者”?导游将侵略者的罪行安在反对者头上,不仅是在颠倒黑白,更是在践踏历史记忆。

同时,导游对“野史”脱口而出,还会误导大众。在文旅行业,导游本身就是一个传递真实的角色,若只会信口开河、以讹传讹,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该起事件中,面对网友质疑,工作人员称该导游非景区官方导游,且景区导游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确,对于了解史实的人来说,这不过是导游的一个小错误,但对于不了解该段历史的人来说,会不会真的将雨果当成一个侵略者?答案毋庸置疑。因此,导游对“野史”侃侃而谈,无疑会误导大众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知。

导游讲解历史需以真实为底色。此次事件暴露出了部分导游历史知识培训的缺失,相关部门亟需加强从业人员的历史知识教育,建立严格的知识考核机制,避免历史悲剧被再度误解。不仅如此,面对泛滥的“野史”,学校应强化历史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公众也应保持对历史真相的敬畏。唯有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才能避免下一个“雨果下令火烧圆明园”的“野史”重现。

“历史的伤口不容戏谑,记忆的传承需要敬畏。”圆明园本身是为了警示后人勿忘历史,但导游讲的“野史”反而让雨果成为了罪人。面对导游的谬言,我们不仅要拨开迷雾、还原真相,更要以此为镜、尊重历史。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