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赚不赔的“云养猪”,真投资还是假游戏?

2025-05-28 07:33 来源:红网

近来,随着“互联网+农业”概念的火热,一种新颖的“云养殖”模式悄然兴起:下载一个App,点击几下就能在网上认养一头黑猪、一只梅花鹿,甚至整群牛羊。平台承诺不仅无需亲自管理养殖过程,还能坐享其成、月月分红,甚至宣称“稳赚不赔”。这样的“投资”听起来颇具未来感,也迎合了不少人对“低门槛、高回报”的幻想。最近,四川雅安警方侦破的一起“云养猪”骗局,却给这场“云端致富梦”泼了一盆冷水。

事件的主人公孙女士就是这类项目的“受害者”。据央视新闻报道,孙女士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朋友推荐下投了一万元参与“云养猪”计划,没想到很快就收到分红,甚至能通过App实时查看养殖场动态、收益走势。一连串看似真实的反馈让她深信不疑,连续加大投资,甚至动员亲朋好友一起加入。直到有一天警方突然传唤,她才意识到,所谓的“云养殖”平台其实是一个披着“智慧农业”外衣的网络传销组织。

从表面上看,这些平台的商业模式似乎与农业现代化接轨,甚至利用大数据、视频直播、智能投喂等噱头包装自己,营造出一种“科技+农业”的未来感。可实际操作中,不法分子通过夸大宣传、虚构养殖场、炒作高额收益,诱导投资者投入资金,再以拉人头返利、设立团队计酬机制,逐渐演变为典型的“拉人头”式传销。孙女士等人的“收益”,实际上就是后来投资者的钱。而当资金链难以为继,平台便通过“转股”“系统升级”“提现需赴港开户”等幌子限制提现,为最终卷款跑路赢得时间。

归根结底,这些“稳赚不赔”的项目违背了农业的基本经济逻辑。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风险高、回报慢的特点,任何承诺短期内高额回报、保本保息的农业投资项目,本身就应当高度警惕。真正从事农业投资的人都明白,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周期,加之疾病、饲料价格波动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根本无法实现稳定高收益。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云养殖”项目的目标人群,往往是对农业不了解、金融知识薄弱但对投资热情高涨的普通大众。平台利用App技术手段模拟收益增长、制造“真实运营”假象,掩盖其资金运转本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用户在早期确实能拿到一些回报,从而被诱导继续加大投入。一旦平台跑路,不仅自己血本无归,还可能因“介绍他人投资”涉嫌参与传销而触犯法律。

对此类现象,监管部门并非没有行动。2025年初,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防范“云养经济”领域欺诈风险的提示》,要求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超范围经营或违规从事金融活动,提醒公众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高利保本是陷阱”。农业农村部还从3月份开始,委托专业公司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从事“云养经济”的相关平台进行全面监测,分析研判潜在的欺诈风险。

然而,技术的“云端升级”并不等于监管可以“放空”,对“云养经济”监管的技术和法律体系也需要同步升级。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业平台准入资格、项目真实性的审核机制,确保投资行为有实物对应、产业链清晰;另一方面,对利用虚假宣传诱导投资、变相从事金融或传销活动的平台,监管部门应加强打击与处罚力度,形成震慑。

“云养殖”本身不是原罪,创新也不应因个别违法行为而遭到全面否定。但如果失去了基本的经济理性和监管边界,再美的概念也容易变成收割韭菜的陷阱。在“科技+农业”的探索路上,我们更需要警惕那些以新名义包装旧骗局的“假创新”。面对“稳赚不赔”的诱惑,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记住一句朴素却深刻的话:天上不会掉馅饼,投资需走正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稳赚不赔的“云养猪”,真投资还是假游戏?

2025年05月28日 07:33   来源:红网   吴宗豪

近来,随着“互联网+农业”概念的火热,一种新颖的“云养殖”模式悄然兴起:下载一个App,点击几下就能在网上认养一头黑猪、一只梅花鹿,甚至整群牛羊。平台承诺不仅无需亲自管理养殖过程,还能坐享其成、月月分红,甚至宣称“稳赚不赔”。这样的“投资”听起来颇具未来感,也迎合了不少人对“低门槛、高回报”的幻想。最近,四川雅安警方侦破的一起“云养猪”骗局,却给这场“云端致富梦”泼了一盆冷水。

事件的主人公孙女士就是这类项目的“受害者”。据央视新闻报道,孙女士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朋友推荐下投了一万元参与“云养猪”计划,没想到很快就收到分红,甚至能通过App实时查看养殖场动态、收益走势。一连串看似真实的反馈让她深信不疑,连续加大投资,甚至动员亲朋好友一起加入。直到有一天警方突然传唤,她才意识到,所谓的“云养殖”平台其实是一个披着“智慧农业”外衣的网络传销组织。

从表面上看,这些平台的商业模式似乎与农业现代化接轨,甚至利用大数据、视频直播、智能投喂等噱头包装自己,营造出一种“科技+农业”的未来感。可实际操作中,不法分子通过夸大宣传、虚构养殖场、炒作高额收益,诱导投资者投入资金,再以拉人头返利、设立团队计酬机制,逐渐演变为典型的“拉人头”式传销。孙女士等人的“收益”,实际上就是后来投资者的钱。而当资金链难以为继,平台便通过“转股”“系统升级”“提现需赴港开户”等幌子限制提现,为最终卷款跑路赢得时间。

归根结底,这些“稳赚不赔”的项目违背了农业的基本经济逻辑。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风险高、回报慢的特点,任何承诺短期内高额回报、保本保息的农业投资项目,本身就应当高度警惕。真正从事农业投资的人都明白,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周期,加之疾病、饲料价格波动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根本无法实现稳定高收益。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云养殖”项目的目标人群,往往是对农业不了解、金融知识薄弱但对投资热情高涨的普通大众。平台利用App技术手段模拟收益增长、制造“真实运营”假象,掩盖其资金运转本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用户在早期确实能拿到一些回报,从而被诱导继续加大投入。一旦平台跑路,不仅自己血本无归,还可能因“介绍他人投资”涉嫌参与传销而触犯法律。

对此类现象,监管部门并非没有行动。2025年初,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防范“云养经济”领域欺诈风险的提示》,要求广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超范围经营或违规从事金融活动,提醒公众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高利保本是陷阱”。农业农村部还从3月份开始,委托专业公司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从事“云养经济”的相关平台进行全面监测,分析研判潜在的欺诈风险。

然而,技术的“云端升级”并不等于监管可以“放空”,对“云养经济”监管的技术和法律体系也需要同步升级。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业平台准入资格、项目真实性的审核机制,确保投资行为有实物对应、产业链清晰;另一方面,对利用虚假宣传诱导投资、变相从事金融或传销活动的平台,监管部门应加强打击与处罚力度,形成震慑。

“云养殖”本身不是原罪,创新也不应因个别违法行为而遭到全面否定。但如果失去了基本的经济理性和监管边界,再美的概念也容易变成收割韭菜的陷阱。在“科技+农业”的探索路上,我们更需要警惕那些以新名义包装旧骗局的“假创新”。面对“稳赚不赔”的诱惑,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记住一句朴素却深刻的话:天上不会掉馅饼,投资需走正道。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