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解说岂能变成“胡说”

2025-05-28 07:19 来源:北京日报

曾怒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大文豪维克多·雨果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背上这锅。近日,一段导游讲解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该导游指着圆明园中的雨果雕像说道,“这就是下令火烧圆明园的人。”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作为初中语文的经典课文,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影响了许多青少年的历史认知。正因雨果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圆明园景区才为其树立雕像,以永久呼唤对文明与和平的尊重,永久纪念人类的正义与良心。上述的导游讲解,颠倒黑白,荒谬至极。正所谓“三分游,七分讲”,导游作为讲解者承担的,不只是传达信息的责任,更有传播历史真相、塑造公共记忆的使命,岂能信口开河?目前,景区回应导游并非景区官方导游,管理处已介入调查。

眼下,文博旅行热潮涌动,催生了大量讲解需求,在官方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大量非官方讲解员涌入市场。其中虽然有不少是科班出身的专家学者、业内人士,但更多的是揽活的“野生讲解员”,缺少相应资质,奔着牟利而来,导致“假俗乱”讲解泛滥。有的将文化遗产降格为娱乐消费品,有的将历史故事演绎为耸人听闻的噱头,还有的干脆装神弄鬼宣扬封建迷信……“解说”变“戏说”,“戏说”变“胡说”,种种乱象消解着历史文化的严肃性,也严重误导了公众。

构筑“历史真实”的防护栏,需要“真精雅”的讲解。对此,作为文化传播的第一现场,文博场馆和景区景点应负起把关之责,构建资质认证、备案登记、投诉举报等多维机制,以制度之尺、监管之绳,遏制讲解员“胡说”的冲动。在更大层面上,也应制定相应标准,引导讲解员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实现对文化遗产、重要遗址、人文类景区价值的阐释。广大游客也不妨提前做个攻略,获取官方“正解”,学习、探索、记忆,又何尝不是一次美妙之旅?

文物、遗址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浓缩着家国情怀,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凝聚着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清理“假俗乱”讲解,是对历史真相的捍卫,也是对文明传承的助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博解说岂能变成“胡说”

2025年05月28日 07:19   来源:北京日报   于言锋

曾怒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大文豪维克多·雨果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背上这锅。近日,一段导游讲解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该导游指着圆明园中的雨果雕像说道,“这就是下令火烧圆明园的人。”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作为初中语文的经典课文,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影响了许多青少年的历史认知。正因雨果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圆明园景区才为其树立雕像,以永久呼唤对文明与和平的尊重,永久纪念人类的正义与良心。上述的导游讲解,颠倒黑白,荒谬至极。正所谓“三分游,七分讲”,导游作为讲解者承担的,不只是传达信息的责任,更有传播历史真相、塑造公共记忆的使命,岂能信口开河?目前,景区回应导游并非景区官方导游,管理处已介入调查。

眼下,文博旅行热潮涌动,催生了大量讲解需求,在官方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大量非官方讲解员涌入市场。其中虽然有不少是科班出身的专家学者、业内人士,但更多的是揽活的“野生讲解员”,缺少相应资质,奔着牟利而来,导致“假俗乱”讲解泛滥。有的将文化遗产降格为娱乐消费品,有的将历史故事演绎为耸人听闻的噱头,还有的干脆装神弄鬼宣扬封建迷信……“解说”变“戏说”,“戏说”变“胡说”,种种乱象消解着历史文化的严肃性,也严重误导了公众。

构筑“历史真实”的防护栏,需要“真精雅”的讲解。对此,作为文化传播的第一现场,文博场馆和景区景点应负起把关之责,构建资质认证、备案登记、投诉举报等多维机制,以制度之尺、监管之绳,遏制讲解员“胡说”的冲动。在更大层面上,也应制定相应标准,引导讲解员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实现对文化遗产、重要遗址、人文类景区价值的阐释。广大游客也不妨提前做个攻略,获取官方“正解”,学习、探索、记忆,又何尝不是一次美妙之旅?

文物、遗址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浓缩着家国情怀,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凝聚着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清理“假俗乱”讲解,是对历史真相的捍卫,也是对文明传承的助力。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