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广州”,而“早茶”又是广州饮食文化中的一张重要名片。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列入今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预备项目,在征集市民意见的调查问卷中,特别提到了公众关注的“茶位费”“预制菜”等热点问题,引发了市民、商家以及行业专家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5月25日 央视新闻)
蒸笼里的虾饺冒着热气,紫砂壶中茶香氤氲,“老广们”饮茶、食点、聊天,甚至谈生意、相亲、聚会等等,都可以在“吃早茶”中完成。广州早茶早已超越简单的饮食范畴,成为岭南文化的活态传承,一些老年人提笼架鸟,听着粤剧喝茶,从早晨坐到中午,既是休闲消遣,也是社交之需。“早茶立法”是为了保护“烟火气”,需在尊重传统与适应现代需求之间寻求平衡,既要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也要为行业创新提供合理空间。
“茶位费”作为广州早茶文化的传统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视作对茶水、餐具及座位服务的合理收费,已有广泛的民间消费基础,也是市场竞争机制下,自发形成的行业规则。事实上,部分消费者喝茶时间久,有时候长达一上午,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座位,影响“翻台率”。房租那么贵,商家亦有经营利润需求,所以才会收取“茶位费”。
当然,立法不宜过细,不能具体到多少钱一位,只需明确建立清晰的公示机制,商家可收“茶位费”,但需在菜单、店堂显著位置标注茶位费价格、服务内容,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鼓励商家提供不同档次的茶饮选择,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尊重商家的定价权,在市场竞争下自主抉择,引导商家提供差异化服务,比如占用座位时间短的消费者,可以减免“茶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