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岂能“假把式”

2025-05-28 06:48 来源:人民日报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一些地方聚焦典型案例中的“不担当不作为、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出台相关措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现实中,“不担当不作为”呈现出多种形式,搞“假把式”是其中之一。少数党员干部看似忙碌,却不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将为民服务的初心束之高阁,把职责异化为机械的“打卡流程”;有的奉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消极哲学,把岗位当“官位”、职责当“负担”,工作中只见“太极推手”,难见“攻坚拳头”;有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表态调门特别高,但就是不见行动,或者动起来慢悠悠……这些搞“假把式”的做法,既是宗旨意识的松动滑坡,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变种表现,与新时代干部担当要求背道而驰。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不良风气的危害不容小觑,具有深层传导性。对个人发展而言,“温水煮青蛙式”的懈怠会逐渐消解进取精神,让工作能力在舒适区里“生锈”;对组织建设而言,若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少数人的“不作为”得不到纠正,就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导致实干者的汗水得不到认可、“假把式”的敷衍得不到惩戒,从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生态;对党群关系而言,干部的不作为、慢作为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在干群之间筑起无形的“心墙”,让党的惠民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落地受阻。

  与“佛系”“躺平”现象相比,“假把式”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隐蔽性。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光说不练只会误事,真抓实干才有希望。这就需要营造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铲除“假把式”滋生的土壤。

  首先,构建科学有效的制度支撑。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是关键抓手,需要建立立体化考评体系,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重“当下功”亦考“长远利”,对干部在改革攻坚、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一线的工作成效进行精准画像,将考核结果与晋升、评优、奖惩挂钩,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同时坚持严管厚爱结合,对占着岗位不作为、面对难题绕道走的干部果断调整,为在改革深水区涉险滩、破藩篱的干部容错纠错,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循环,让干事创业成为干部队伍的鲜明底色。

  其次,不断夯实思想根基。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精神脊梁,必须从这个“总开关”入手固本培元,从思想深处激发真担当、真作为的内生动力。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教育,正是要引导广大干部常修常炼共产党人的“心学”,把“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融入血脉,让“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成为行动自觉。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只要让科学的考核指挥棒精准识别“真作为”与“假把式”,同时树牢担当之志、提升作为之能,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就能让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用实干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时代答卷。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干事岂能“假把式”

2025年05月28日 06:48   来源:人民日报   沈童睿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一些地方聚焦典型案例中的“不担当不作为、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出台相关措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现实中,“不担当不作为”呈现出多种形式,搞“假把式”是其中之一。少数党员干部看似忙碌,却不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将为民服务的初心束之高阁,把职责异化为机械的“打卡流程”;有的奉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消极哲学,把岗位当“官位”、职责当“负担”,工作中只见“太极推手”,难见“攻坚拳头”;有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表态调门特别高,但就是不见行动,或者动起来慢悠悠……这些搞“假把式”的做法,既是宗旨意识的松动滑坡,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变种表现,与新时代干部担当要求背道而驰。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不良风气的危害不容小觑,具有深层传导性。对个人发展而言,“温水煮青蛙式”的懈怠会逐渐消解进取精神,让工作能力在舒适区里“生锈”;对组织建设而言,若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少数人的“不作为”得不到纠正,就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导致实干者的汗水得不到认可、“假把式”的敷衍得不到惩戒,从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生态;对党群关系而言,干部的不作为、慢作为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在干群之间筑起无形的“心墙”,让党的惠民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落地受阻。

  与“佛系”“躺平”现象相比,“假把式”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隐蔽性。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光说不练只会误事,真抓实干才有希望。这就需要营造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铲除“假把式”滋生的土壤。

  首先,构建科学有效的制度支撑。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是关键抓手,需要建立立体化考评体系,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重“当下功”亦考“长远利”,对干部在改革攻坚、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一线的工作成效进行精准画像,将考核结果与晋升、评优、奖惩挂钩,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同时坚持严管厚爱结合,对占着岗位不作为、面对难题绕道走的干部果断调整,为在改革深水区涉险滩、破藩篱的干部容错纠错,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循环,让干事创业成为干部队伍的鲜明底色。

  其次,不断夯实思想根基。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精神脊梁,必须从这个“总开关”入手固本培元,从思想深处激发真担当、真作为的内生动力。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教育,正是要引导广大干部常修常炼共产党人的“心学”,把“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融入血脉,让“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成为行动自觉。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只要让科学的考核指挥棒精准识别“真作为”与“假把式”,同时树牢担当之志、提升作为之能,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就能让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用实干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