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黑嘴”必须出重拳、击要害

2025-05-26 07:26 来源:光明网

据央视新闻消息,中央网信办5月22日发布通知,决定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一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四类突出问题:恶意抹黑诋毁攻击企业问题、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问题、恶意营销炒作问题和泄密侵权类问题。

企业苦网络“黑嘴”久矣!一家企业的成长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但一条虚假信息的传播,便可能让其声誉一夕崩塌。无论是捏造产品质量问题,还是炒作企业家隐私,这些行为背后都暗藏利益链条——有人靠抹黑企业涨粉变现,有人以“有偿删帖”为业牟利,更有人将负面信息当作要挟企业的筹码。

企业若选择沉默,则谣言愈演愈烈;若诉诸法律,又面临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的困境。这种“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失衡局面,让不少企业被迫妥协,而“黑嘴”却越发猖獗,形成恶性循环。

网络“黑嘴”不仅直接伤害企业,还破坏、恶化营商环境和舆论环境。试想,一旦“网络水军”充斥网络,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会不断下降,社会监督的正面价值被消解;一旦“交钱删帖”成为潜规则,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便荡然无存。

严惩网络“黑嘴”,法治必须亮剑,斩断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提高违法成本。譬如,对组织化、产业化的黑产团伙,不仅要追究个人责任,更要深挖幕后主使;对反复违规的账号主体,纳入跨平台黑名单,限制其再次入场。只有让每一次违法都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才能遏制“黑嘴”的投机心态。

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守门人”,绝不能以技术中立为由推卸责任。目前看,平台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通过完善关键词识别、建立企业声誉保护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对恶意内容进行前置拦截。同时,打破“以流量论英雄”的运营逻辑,避免将争议性内容作为推荐权重。更重要的是,平台应与监管部门形成联动,及时共享线索,切断“黑嘴”的传播链条。

营造清朗网络环境,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网友每一次不经核实的转发、每一条情绪化的评论,都可能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破除“吃瓜心态”,需要公众提升媒介素养,面对耸动标题时多一分质疑,看到极端言论时少一点盲从。此外,行业协会、新闻机构等应发挥监督作用,及时澄清谣言,为企业提供发声渠道,构筑多方协同的防御网。

值得一提的是,打击网络“黑嘴”并非压制正常批评。事实上,批评与抹黑有着本质的、天然的区别。对于客观指正,企业当虚心接纳;对于无端诋毁,则须坚决反击。厘清这一边界,方能避免误伤,让舆论监督回归正常轨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网络“黑嘴”必须出重拳、击要害

2025年05月26日 07:26   来源:光明网   陈广江

据央视新闻消息,中央网信办5月22日发布通知,决定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一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四类突出问题:恶意抹黑诋毁攻击企业问题、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问题、恶意营销炒作问题和泄密侵权类问题。

企业苦网络“黑嘴”久矣!一家企业的成长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但一条虚假信息的传播,便可能让其声誉一夕崩塌。无论是捏造产品质量问题,还是炒作企业家隐私,这些行为背后都暗藏利益链条——有人靠抹黑企业涨粉变现,有人以“有偿删帖”为业牟利,更有人将负面信息当作要挟企业的筹码。

企业若选择沉默,则谣言愈演愈烈;若诉诸法律,又面临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的困境。这种“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失衡局面,让不少企业被迫妥协,而“黑嘴”却越发猖獗,形成恶性循环。

网络“黑嘴”不仅直接伤害企业,还破坏、恶化营商环境和舆论环境。试想,一旦“网络水军”充斥网络,公众对信息的信任度会不断下降,社会监督的正面价值被消解;一旦“交钱删帖”成为潜规则,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便荡然无存。

严惩网络“黑嘴”,法治必须亮剑,斩断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提高违法成本。譬如,对组织化、产业化的黑产团伙,不仅要追究个人责任,更要深挖幕后主使;对反复违规的账号主体,纳入跨平台黑名单,限制其再次入场。只有让每一次违法都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才能遏制“黑嘴”的投机心态。

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守门人”,绝不能以技术中立为由推卸责任。目前看,平台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通过完善关键词识别、建立企业声誉保护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对恶意内容进行前置拦截。同时,打破“以流量论英雄”的运营逻辑,避免将争议性内容作为推荐权重。更重要的是,平台应与监管部门形成联动,及时共享线索,切断“黑嘴”的传播链条。

营造清朗网络环境,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网友每一次不经核实的转发、每一条情绪化的评论,都可能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破除“吃瓜心态”,需要公众提升媒介素养,面对耸动标题时多一分质疑,看到极端言论时少一点盲从。此外,行业协会、新闻机构等应发挥监督作用,及时澄清谣言,为企业提供发声渠道,构筑多方协同的防御网。

值得一提的是,打击网络“黑嘴”并非压制正常批评。事实上,批评与抹黑有着本质的、天然的区别。对于客观指正,企业当虚心接纳;对于无端诋毁,则须坚决反击。厘清这一边界,方能避免误伤,让舆论监督回归正常轨道。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