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兴业,全链条推进农业升级

2025-05-26 07:11 来源:广州日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全链条推进方式,促进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全面升级,是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保护”,为全链条打造特色产业作出指引。

  本期嘉宾

  周彝馨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对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有何重要意义?

  周彝馨:文化是生产力,它可以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也可以整合创新要素。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和目标。没有文化自信,乡村振兴就不能真正解决人的问题。我国乡村产业历经四次产业革命,仍然葆有地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坚实内核。面向未来,不应把乡村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简单视为现代化、智能化升级,更重要的是形成农业产业文化IP。只有在农业产业体系中注入乡村独有的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才能真正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产业。

  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需要厘清文化源流、挖掘文化底蕴、重构文化故事。在清远市阳山县鱼水村,水文化哺育了西洋菜等产业;在肇庆市广宁县连石村,竹文化、梯田文化滋养了竹制品产业和山水田园体验产业;在佛山市顺德区逢简村,粤菜文化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体系升级,大大提升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参与度,整合了大量创新要素。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加强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保护,有助于重新认识、发现乡村的价值。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一点?

  周彝馨:乡村是人类聚居的基本单元,全面反映人类发展过程的社会、文化、历史属性,是研究人类和社会的重要样本。乡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美学与艺术之上,更体现在乡村的生产、生活、族群组织等方面,为历史溯源和当代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实证。

  农业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乡村生产方面的文明。例如,佛山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就深刻反映了珠三角地区“桑蚕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则集中体现了乡村生活、族群组织等方面的文化。例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侗族村寨,鼓楼与族姓、公共生活、社会组织等方面高度相关。

  研究乡村的目标不仅是传承乡土文化,还包括掌握人类营造最优生存空间的智慧。当代研究综合多重视角、融合多种技术,再分析、再评估传统乡村的价值,是提升乡村价值认知的途径。譬如,研究水利文化遗产和乡村体系的关系,总结前人防御灾害、创造宜居空间的智慧,对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仍有重要启发。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让乡村文化生态活起来?

  周彝馨:传统村落具有多样的价值体系,历史价值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传统村落中,历史信息的载体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保护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保育历史信息的载体,是必然选择。保育是活化的基础,活化是为了更好地保育和可持续发展。当代有关建成环境和文化生态的保育,不再是指僵化的博物馆封存的方式,而是格外重视依附于物质本体之上的生活、生产、民俗等活动。换言之,即重视人的参与,重视活态文化与物质遗产的同步保育。

  没有原住民参与的保育,缺乏生命力,没有烟火气。乡村保育强调的活化,是在保护物质性本体的基础上,激活依附其上的人的活动。例如,202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刘家琨设计的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项目除了对原松阳文庙、城隍庙文化进行修复外,还打造了一个包含露天剧场、公众书房、文创空间在内的文化生活体验综合体,融入当地的空间肌理,重新聚拢了人气,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了多种活力空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文兴业,全链条推进农业升级

2025年05月26日 07:11   来源:广州日报   杨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全链条推进方式,促进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全面升级,是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保护”,为全链条打造特色产业作出指引。

  本期嘉宾

  周彝馨 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对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有何重要意义?

  周彝馨:文化是生产力,它可以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也可以整合创新要素。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和目标。没有文化自信,乡村振兴就不能真正解决人的问题。我国乡村产业历经四次产业革命,仍然葆有地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坚实内核。面向未来,不应把乡村产业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简单视为现代化、智能化升级,更重要的是形成农业产业文化IP。只有在农业产业体系中注入乡村独有的地域文化、乡土文化,才能真正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产业。

  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需要厘清文化源流、挖掘文化底蕴、重构文化故事。在清远市阳山县鱼水村,水文化哺育了西洋菜等产业;在肇庆市广宁县连石村,竹文化、梯田文化滋养了竹制品产业和山水田园体验产业;在佛山市顺德区逢简村,粤菜文化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体系升级,大大提升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参与度,整合了大量创新要素。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加强农业文化遗产、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保护,有助于重新认识、发现乡村的价值。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一点?

  周彝馨:乡村是人类聚居的基本单元,全面反映人类发展过程的社会、文化、历史属性,是研究人类和社会的重要样本。乡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美学与艺术之上,更体现在乡村的生产、生活、族群组织等方面,为历史溯源和当代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实证。

  农业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乡村生产方面的文明。例如,佛山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就深刻反映了珠三角地区“桑蚕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则集中体现了乡村生活、族群组织等方面的文化。例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侗族村寨,鼓楼与族姓、公共生活、社会组织等方面高度相关。

  研究乡村的目标不仅是传承乡土文化,还包括掌握人类营造最优生存空间的智慧。当代研究综合多重视角、融合多种技术,再分析、再评估传统乡村的价值,是提升乡村价值认知的途径。譬如,研究水利文化遗产和乡村体系的关系,总结前人防御灾害、创造宜居空间的智慧,对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仍有重要启发。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让乡村文化生态活起来?

  周彝馨:传统村落具有多样的价值体系,历史价值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传统村落中,历史信息的载体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保护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保育历史信息的载体,是必然选择。保育是活化的基础,活化是为了更好地保育和可持续发展。当代有关建成环境和文化生态的保育,不再是指僵化的博物馆封存的方式,而是格外重视依附于物质本体之上的生活、生产、民俗等活动。换言之,即重视人的参与,重视活态文化与物质遗产的同步保育。

  没有原住民参与的保育,缺乏生命力,没有烟火气。乡村保育强调的活化,是在保护物质性本体的基础上,激活依附其上的人的活动。例如,202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刘家琨设计的文里·松阳三庙文化交流中心,项目除了对原松阳文庙、城隍庙文化进行修复外,还打造了一个包含露天剧场、公众书房、文创空间在内的文化生活体验综合体,融入当地的空间肌理,重新聚拢了人气,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了多种活力空间。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