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警方通报,百万粉丝网红孙某为博取关注,故意在网络平台发布自杀离世等虚假信息,冒充亲友在评论区跟评,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立案调查。冒充外卖骑手带年幼女儿送外卖、谎称在法国捡到国内小学生寒假作业、编造被迫嫁人遭遇家暴“卖惨”剧本……部分网红为博流量恶意营销,用精心策划的“以假乱真”脚本,将公众情绪变为可操控的牟利工具。
在流量经济浪潮下,网红群体迅速崛起,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独特现象。当部分网红把“流量至上”奉为圭臬,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恶意营销时,纯净的网络生态正逐渐被污染。
网红恶意营销,首当其冲的是对公众信任的透支。当一个个精心编造的虚假故事被包装成“人间真实”呈现在大众眼前,公众的同情心和善良被肆意消费。每一次上当受骗,都在削减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长此以往,当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发声时,换来的可能只是冷漠和质疑。就像“狼来了”的故事,说谎者一次次欺骗,最终让自己陷入绝境。当公众对网络信息产生信任危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都会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虚假信息中。
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算法推荐机制下,一些平台过于追逐流量数据,对那些能引发争议、煽动情绪的恶意营销内容不加甄别地推送,这无疑是在为恶意营销推波助澜。平台应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不仅在于流量增长,更在于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生态环境。
而作为内容生产者的网红们,也需要明白流量只是一时的,只有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和良好的口碑,才能让自己的网络生涯走得更远。恶意营销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流量爆发,但一旦被揭穿,迎来的将是全网唾弃和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