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恶意营销扭曲“流量密码”

2025-05-22 10:26 来源:红网

近日,四川成都警方通报,百万粉丝网红孙某为博取关注,故意在网络平台发布自杀离世等虚假信息,冒充亲友在评论区跟评,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立案调查。冒充外卖骑手带年幼女儿送外卖、谎称在法国捡到国内小学生寒假作业、编造被迫嫁人遭遇家暴“卖惨”剧本……部分网红为博流量恶意营销,用精心策划的“以假乱真”脚本,将公众情绪变为可操控的牟利工具。

在流量经济浪潮下,网红群体迅速崛起,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独特现象。当部分网红把“流量至上”奉为圭臬,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恶意营销时,纯净的网络生态正逐渐被污染。

网红恶意营销,首当其冲的是对公众信任的透支。当一个个精心编造的虚假故事被包装成“人间真实”呈现在大众眼前,公众的同情心和善良被肆意消费。每一次上当受骗,都在削减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长此以往,当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发声时,换来的可能只是冷漠和质疑。就像“狼来了”的故事,说谎者一次次欺骗,最终让自己陷入绝境。当公众对网络信息产生信任危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都会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虚假信息中。

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算法推荐机制下,一些平台过于追逐流量数据,对那些能引发争议、煽动情绪的恶意营销内容不加甄别地推送,这无疑是在为恶意营销推波助澜。平台应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不仅在于流量增长,更在于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生态环境。

而作为内容生产者的网红们,也需要明白流量只是一时的,只有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和良好的口碑,才能让自己的网络生涯走得更远。恶意营销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流量爆发,但一旦被揭穿,迎来的将是全网唾弃和法律制裁。

我们每一位网民,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网络生态的维护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不能盲目跟风、情绪化转发,而要保持理性冷静,多一些思考和判断。不被恶意营销的虚假故事迷惑,让恶意营销者失去生存土壤。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恶意营销也绝非流量密码。别让“流量至上”的歪风,吹散网络世界的真诚与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还网络一片清朗,让有价值的内容得以传播,让真正的正能量成为网络主旋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恶意营销扭曲“流量密码”

2025年05月22日 10:26   来源:红网   许海龙

近日,四川成都警方通报,百万粉丝网红孙某为博取关注,故意在网络平台发布自杀离世等虚假信息,冒充亲友在评论区跟评,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立案调查。冒充外卖骑手带年幼女儿送外卖、谎称在法国捡到国内小学生寒假作业、编造被迫嫁人遭遇家暴“卖惨”剧本……部分网红为博流量恶意营销,用精心策划的“以假乱真”脚本,将公众情绪变为可操控的牟利工具。

在流量经济浪潮下,网红群体迅速崛起,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独特现象。当部分网红把“流量至上”奉为圭臬,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恶意营销时,纯净的网络生态正逐渐被污染。

网红恶意营销,首当其冲的是对公众信任的透支。当一个个精心编造的虚假故事被包装成“人间真实”呈现在大众眼前,公众的同情心和善良被肆意消费。每一次上当受骗,都在削减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长此以往,当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发声时,换来的可能只是冷漠和质疑。就像“狼来了”的故事,说谎者一次次欺骗,最终让自己陷入绝境。当公众对网络信息产生信任危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都会被淹没在铺天盖地的虚假信息中。

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算法推荐机制下,一些平台过于追逐流量数据,对那些能引发争议、煽动情绪的恶意营销内容不加甄别地推送,这无疑是在为恶意营销推波助澜。平台应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不仅在于流量增长,更在于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生态环境。

而作为内容生产者的网红们,也需要明白流量只是一时的,只有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和良好的口碑,才能让自己的网络生涯走得更远。恶意营销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流量爆发,但一旦被揭穿,迎来的将是全网唾弃和法律制裁。

我们每一位网民,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网络生态的维护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不能盲目跟风、情绪化转发,而要保持理性冷静,多一些思考和判断。不被恶意营销的虚假故事迷惑,让恶意营销者失去生存土壤。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恶意营销也绝非流量密码。别让“流量至上”的歪风,吹散网络世界的真诚与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还网络一片清朗,让有价值的内容得以传播,让真正的正能量成为网络主旋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