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傍晚,安徽凤阳县鼓楼上的瓦片发生大面积脱落。现场视频显示,鼓楼最高层的一面斜坡上的瓦片不断往下掉,目击者称持续一两分钟,现场烟尘弥漫。20日上午,安徽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通报称,2017年以来,鼓楼楼宇零星出现屋顶部分瓦片脱落、檐板损毁。2023年5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2024年3月竣工验收。媒体梳理发现,瓦片脱落事故距竣工验收才刚刚过去一年多。(5月20日澎湃新闻)
修缮竣工刚满一年,鼓楼瓦片就“瀑布式”落下。从流出的现场视频看,“意外瞬间”可谓极具视觉冲击力。掉瓦掉得如此排山倒海,万幸无人被砸受伤。相较于心有余悸的后怕,公众事后审视此事,想必更多的还是困惑。在一般认知中,老旧建筑的“维修改造”首先就是一个排险项目。试问,凤阳县鼓楼怎么反倒是“越修越险”,甚至差点酿成大祸呢?几百万元的工程款花出去了,就换来如此离谱的结果,这是各方万万不能接受的。
综合种种信息看,鼓楼瓦片“瀑布式”脱落的时段,现场并没有明显的极端天气,所以很难将此归因为“不可抗力”。外因被排除后,工程本身的“内因”,自然就成了被审视的对象。很多网友基于下意识的直觉与经验判断,已在追问一年前的那场修缮是不是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招标、监理、验收等环节,是不是有猫腻。与之相关的民间审查系统一旦启动,各种真真假假的起底爆料、热搜词条便会层出不穷。舆情汹汹,流量可能逼近真相,却也可能诱导“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