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如何走出“摆拍”困局?

2025-05-21 07:51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2年秋季学期以来,中小学生课表单独设立劳动课。但多地出现劳动课流于形式、课时被挤占、课后作业“摆拍”等现象。一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更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如何避免劳动课“走过场”,让其走出“摆拍”困局,真正让学生体验劳动时的艰辛与喜悦?网友各抒己见。

  @两仔奶爸:劳动课在于真实体验,就是要让学生在挥洒汗水中体会生活,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摆拍”的形式主义真不可取,反而会给学生错误的价值导向。

  @贾斯丁_跃:劳动课“摆拍”,归根结底是有些学校只重成果,不顾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成长。

  @明镜自照:有些学校劳动课就开展的挺好,扫地、洗碗、做饭让他们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有些还让学生帮忙种田、收割水稻、种花种菜,甚至还有刺绣、剪纸等传统文化项目,这才是学生需要的劳动课。

  @植物人史军:家长可主动引导,让孩子自愿加入家庭劳动,学会基本生活技能也是一种落实办法。与其让孩子“摆拍”作秀,不如帮父母择菜,淘米,做顿饭。

  @钱皓:劳动课独立设置,就是要每个孩子学会生活技能,现在不仅各种“摆拍”,甚至都成为家长的新任务,希望有关部门好好深入调研和检查,真正落实劳动课。

  @小小粒:既然设置了劳动课,学校也要具体细化课程,包括课程内容、劳动设置项目、场地、设备、场景等,只有硬件齐备,加上学校老师真心推动,学生才能在劳动中成长。

  @评底郭: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实际劳动成果、技能掌握程度、劳动态度等纳入评价标准。教育部门需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监督与指导,推动劳动课程专业化、规范化。

  (整理:钟智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劳动课如何走出“摆拍”困局?

2025年05月21日 07:51   来源:深圳特区报   钟智维

  2022年秋季学期以来,中小学生课表单独设立劳动课。但多地出现劳动课流于形式、课时被挤占、课后作业“摆拍”等现象。一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更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如何避免劳动课“走过场”,让其走出“摆拍”困局,真正让学生体验劳动时的艰辛与喜悦?网友各抒己见。

  @两仔奶爸:劳动课在于真实体验,就是要让学生在挥洒汗水中体会生活,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摆拍”的形式主义真不可取,反而会给学生错误的价值导向。

  @贾斯丁_跃:劳动课“摆拍”,归根结底是有些学校只重成果,不顾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成长。

  @明镜自照:有些学校劳动课就开展的挺好,扫地、洗碗、做饭让他们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有些还让学生帮忙种田、收割水稻、种花种菜,甚至还有刺绣、剪纸等传统文化项目,这才是学生需要的劳动课。

  @植物人史军:家长可主动引导,让孩子自愿加入家庭劳动,学会基本生活技能也是一种落实办法。与其让孩子“摆拍”作秀,不如帮父母择菜,淘米,做顿饭。

  @钱皓:劳动课独立设置,就是要每个孩子学会生活技能,现在不仅各种“摆拍”,甚至都成为家长的新任务,希望有关部门好好深入调研和检查,真正落实劳动课。

  @小小粒:既然设置了劳动课,学校也要具体细化课程,包括课程内容、劳动设置项目、场地、设备、场景等,只有硬件齐备,加上学校老师真心推动,学生才能在劳动中成长。

  @评底郭: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实际劳动成果、技能掌握程度、劳动态度等纳入评价标准。教育部门需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监督与指导,推动劳动课程专业化、规范化。

  (整理:钟智维)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