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又见博物馆展陈说明被小学生纠错。近日,一位五年级学生在参观某地非遗馆时,怀疑“手叉腰”被写成了“手又腰”,在向浙江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厅长写信反映后,得到了回信致谢,错别字也得到了纠正。一来一回,成为近期网络世界的一段“佳话”。
博物馆迅速反应值得肯定,可如果将此类“佳话”堆叠起来看,则值得品咂。此前,山西太原一高中生张同学在太原博物馆参观时,发现9件文物标识出现错误或不当,比如将一“清顺治”时期的五彩人物图瓷花觚写成了“明崇祯”;河北石家庄10岁男孩田佳沛游览西安碑林博物馆时发现碑文标注时间错误;内蒙古一11岁女孩指出河北博物院《中山国主要战事》展板将古时“云中”和“九原”的现地域写颠倒了。
这些错误中,有些是疏忽大意,有些则涉及史实考据,需要专业知识和专心研究。中小学生能跨过“高门槛”、为专业机构“纠错”,一方面体现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学识积累;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真实呈现了当下“文博热”中一组不一样的观众群体——他们不仅眼神“犀利”,也对文化遗存充满了穷根究底的“好奇心”,和为史实纠偏的“较真劲”。
与之形成观照的是,“打卡”“沉浸式观展”“VR穿越”等观展方式时常占据新闻版面;大量年轻人的文博热情,通过“撞脸奥特曼”“牵手千年闺蜜”“文物表情包”等话题冲上热搜——“情绪价值”和“氛围感”,似乎成为传统文化在当下年轻人中传播的另一种话语。
经不同群体视网膜的投射后,文化遗存有了不一样的气质。一种严谨,一种相对松弛;一种确认史实,一种感受史实;一种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细致观察,一种则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关联的全息体验。二者看似割裂,却都是与传统文化发生的“共情”,是对历史遗存的“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