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巨型广告引争议:追求视觉冲击也应考量公众情绪

2025-05-19 07:26 来源:红网

近日,成都春熙路百盛购物中心户外广告大屏上,一条巨型3D蓝色仿生蛇广告引发网友热议。该广告以高仿真建模,高度还原蛇类运动形态,令不少路过的游客和网友称奇。与此同时,部分天生惧怕蛇类的网友,也对这类刺激性较强的视觉内容出现在繁华商业区的适宜性提出质疑。(5月17日 封面新闻)

这则户外广告引发的争议中,不少人为其生动逼真的形象点赞,觉得科技感拉满。也有部分人认为应该考虑“恐蛇人士”的感受,避免让他们受到惊吓。笔者认为,“科技感”可以带来视觉享受,但不该夹带“恐惧感”。

从网友的反应看,支持者居多。有网友说,“多酷呀,这都接受不了?”“虽然我怕真蛇,但是我不怕这个,因为我知道它是假的”。每个人的喜恶不同,有人喜欢蛇,也有人怕蛇,甚至对明知是假的但很逼真的蛇,也会有害怕的心理。

然而,也有网友的看法较为尖锐。有人调侃 “玻璃心”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甚至以 “怕车就要禁行” 类比,质疑反对者的诉求。这类观点虽直观表达了对争议的态度,却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毕竟,在公共场所进行展示,需要综合考量不同群体的感受,简单类比并不能解决实际矛盾。

既然是公共场所,就应该以绝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为主要考量依据,寻求“最大公约数”。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群体的感受可以被忽视——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特定人群的负面影响,才是公共治理与商业活动的应有之义。

值得关注的是,现实中恐蛇群体并不在少数。在闹市区展示蛇的形象,怎么能够不考虑这部分人的感受呢?蛇在多数人的认知中确实带有一定恐怖属性,过于逼真的形象设计,极有可能给敏感人群带来惊吓,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广告商在追求创意与效果时,显然需要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

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惊喜,但也要避免陷入“唯科技”误区。毕竟,科技只是手段,但其本质是服务于人的工具。科技的“普惠性”和“普适性”应该得到重视。就上述事件而言,如何避免“科技感”夹带“恐惧感”,或许需要公众、商家与监管部门共同探索更优解,而非陷入各执一词的争论之中。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3D巨型广告引争议:追求视觉冲击也应考量公众情绪

2025年05月19日 07:26   来源:红网   李蓬国

近日,成都春熙路百盛购物中心户外广告大屏上,一条巨型3D蓝色仿生蛇广告引发网友热议。该广告以高仿真建模,高度还原蛇类运动形态,令不少路过的游客和网友称奇。与此同时,部分天生惧怕蛇类的网友,也对这类刺激性较强的视觉内容出现在繁华商业区的适宜性提出质疑。(5月17日 封面新闻)

这则户外广告引发的争议中,不少人为其生动逼真的形象点赞,觉得科技感拉满。也有部分人认为应该考虑“恐蛇人士”的感受,避免让他们受到惊吓。笔者认为,“科技感”可以带来视觉享受,但不该夹带“恐惧感”。

从网友的反应看,支持者居多。有网友说,“多酷呀,这都接受不了?”“虽然我怕真蛇,但是我不怕这个,因为我知道它是假的”。每个人的喜恶不同,有人喜欢蛇,也有人怕蛇,甚至对明知是假的但很逼真的蛇,也会有害怕的心理。

然而,也有网友的看法较为尖锐。有人调侃 “玻璃心”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甚至以 “怕车就要禁行” 类比,质疑反对者的诉求。这类观点虽直观表达了对争议的态度,却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毕竟,在公共场所进行展示,需要综合考量不同群体的感受,简单类比并不能解决实际矛盾。

既然是公共场所,就应该以绝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为主要考量依据,寻求“最大公约数”。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群体的感受可以被忽视——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特定人群的负面影响,才是公共治理与商业活动的应有之义。

值得关注的是,现实中恐蛇群体并不在少数。在闹市区展示蛇的形象,怎么能够不考虑这部分人的感受呢?蛇在多数人的认知中确实带有一定恐怖属性,过于逼真的形象设计,极有可能给敏感人群带来惊吓,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广告商在追求创意与效果时,显然需要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

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惊喜,但也要避免陷入“唯科技”误区。毕竟,科技只是手段,但其本质是服务于人的工具。科技的“普惠性”和“普适性”应该得到重视。就上述事件而言,如何避免“科技感”夹带“恐惧感”,或许需要公众、商家与监管部门共同探索更优解,而非陷入各执一词的争论之中。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