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之本

2025-05-07 13:36 来源:法治日报

西汉初年,有一少年才俊横空出世,他有着与其年龄不符的政治敏锐和智慧。毛泽东曾两次赋诗赞咏他,称他“少年倜傥廊庙才”,也多次在谈话中号召学习他写的《治安策》,并称《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值得一看。他就是“洛阳少年”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生活在信奉黄老之学、被后世称为盛世的汉文帝时期,但他透过繁华,洞察到潜伏的诸侯坐大、匈奴侵边等危机,并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奋笔写出《治安策》《过秦论》等旷世雄文,系统提出“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的高论长策,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贾谊长治久安思想的特点在于系统性治理,而其政治主张的哲学基础是民本思想。贾谊在《新书·大政》中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他将民众置于政治的根本地位,认为国家的安危、君主的荣辱、官吏的贵贱都取决于民众,统治者永远要把民众看作政权的根本。他认为,“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就是说,如果与民众为敌,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即便如秦般强大,终将土崩瓦解。在《过秦论》中,贾谊发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振聋发聩之音,揭示了民心向背对政权存亡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以民为本是政权长治久安的第一法则。

贾谊的“夫民者,万世之本也”论断,是对先秦民本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首次明确提出“民本”概念。西周认为,天命随民心而转移,奠定了“敬天保民”的政治传统。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主张“仁政”,强调“节用而爱人”;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并主张通过礼法制度进行约束。贾谊的贡献,一是将这些民本思想系统化,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黄老之学注入更多儒家的仁政思想。二是不停留在道德说教层面,也不停留在仅对强秦速亡的沉痛反思上,而是以民本思想为武器,在秦汉转型之际着力进行王朝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构建,提出礼法结合、众建诸侯、重农积贮等许多建设性主张。这些主张虽不为文帝所大用,却成为后来武帝的政策依据。

伴随历史车轮艰难向前,民本思想不断有新的表达。唐太宗提出“天地之大,黎元为本”,相对于“庶民”“黔首”,“黎元”这个称谓凸显了唐朝统治者对民众的尊重和重视,含有将民众视为国家根本和元气的意韵。宋代士大夫精神中也明显含有民本取向,张载的“横渠四句”堪称儒家“民胞物与”精神的巅峰概括。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突破“君舟民水”框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新论,显示出民本思想开始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从这些不同表达中,都能隐约看到贾谊“夫民者,万世之本也”思想的影子。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大凡真正的盛世,皆以民为本。民本思想犹如一股源源不绝的清泉,滋养着治国理政的实践,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基因。当然,今天看来,传统民本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统治者虽强调“重民”,但本质上仍是“牧民”,没有也不可能确立“民”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能否以民为本,主要靠统治者自觉,缺乏法治的刚性约束。正因如此,贾生之言虽“其论甚美,通达国体”,后世称赞者众,然能躬行者寡。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万世之本

2025年05月07日 13:36   来源:法治日报   钟 燃

西汉初年,有一少年才俊横空出世,他有着与其年龄不符的政治敏锐和智慧。毛泽东曾两次赋诗赞咏他,称他“少年倜傥廊庙才”,也多次在谈话中号召学习他写的《治安策》,并称《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值得一看。他就是“洛阳少年”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生活在信奉黄老之学、被后世称为盛世的汉文帝时期,但他透过繁华,洞察到潜伏的诸侯坐大、匈奴侵边等危机,并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奋笔写出《治安策》《过秦论》等旷世雄文,系统提出“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的高论长策,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贾谊长治久安思想的特点在于系统性治理,而其政治主张的哲学基础是民本思想。贾谊在《新书·大政》中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他将民众置于政治的根本地位,认为国家的安危、君主的荣辱、官吏的贵贱都取决于民众,统治者永远要把民众看作政权的根本。他认为,“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就是说,如果与民众为敌,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即便如秦般强大,终将土崩瓦解。在《过秦论》中,贾谊发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振聋发聩之音,揭示了民心向背对政权存亡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以民为本是政权长治久安的第一法则。

贾谊的“夫民者,万世之本也”论断,是对先秦民本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首次明确提出“民本”概念。西周认为,天命随民心而转移,奠定了“敬天保民”的政治传统。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主张“仁政”,强调“节用而爱人”;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并主张通过礼法制度进行约束。贾谊的贡献,一是将这些民本思想系统化,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黄老之学注入更多儒家的仁政思想。二是不停留在道德说教层面,也不停留在仅对强秦速亡的沉痛反思上,而是以民本思想为武器,在秦汉转型之际着力进行王朝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构建,提出礼法结合、众建诸侯、重农积贮等许多建设性主张。这些主张虽不为文帝所大用,却成为后来武帝的政策依据。

伴随历史车轮艰难向前,民本思想不断有新的表达。唐太宗提出“天地之大,黎元为本”,相对于“庶民”“黔首”,“黎元”这个称谓凸显了唐朝统治者对民众的尊重和重视,含有将民众视为国家根本和元气的意韵。宋代士大夫精神中也明显含有民本取向,张载的“横渠四句”堪称儒家“民胞物与”精神的巅峰概括。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突破“君舟民水”框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新论,显示出民本思想开始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变。从这些不同表达中,都能隐约看到贾谊“夫民者,万世之本也”思想的影子。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大凡真正的盛世,皆以民为本。民本思想犹如一股源源不绝的清泉,滋养着治国理政的实践,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基因。当然,今天看来,传统民本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统治者虽强调“重民”,但本质上仍是“牧民”,没有也不可能确立“民”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能否以民为本,主要靠统治者自觉,缺乏法治的刚性约束。正因如此,贾生之言虽“其论甚美,通达国体”,后世称赞者众,然能躬行者寡。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