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护士论文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一事引发轩然大波。
这篇论文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作者霍某某的任职单位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该论文中,堂而皇之地出现了“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等颠覆认知的语句。男性没有子宫,怎会确诊子宫肌瘤?收治行为又从何而来?如此浅显的常识错误,竟在期刊论文中出现,令人惊愕。
最新消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发布《情况说明》:经核查,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尽管如此,此事并不能画上句号。显然,此事件的发生,是多个关口失守的结果。值得追问的是,作者学术不端不假,但学术期刊为何对这么明显的错误视而不见?事实上,只要期刊把关人稍加留意,就能发现错误,又怎么会让这一逆天之错公开示人、贻笑大方?
据媒体报道,除了该篇论文,在中国知网上还有两篇涉妇科论文中出现男性病例,两篇文章均发表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高危产妇”病例中不仅出现了“男性患者”,部分患者还被称之为“患儿”。对此,其中一位作者回应称:“应该是女,打成了男”。
然而,这种低级错误频频出现,显然不是“打错字”那么简单。毕竟,一个作者偶尔打错字不奇怪,多个作者都打错字、错的地方还惊人一致,这不科学。
说白了,多篇论文对同样的案例、同样的错误也照单全收,有批量“生产”、抄袭的极大可能。相关医院点出“学术不端”的问题,虽没有说清楚到底哪里“不端”,但常识告诉我们,“病灶”不外乎抄袭、造假、复制等老几样。媒体记者在知网查询发现,论文《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截至目前已被引用6次,所指向的问题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