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春季首场大规模线下人才招聘会上,830家企业推出2.1万个岗位,半数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大模型研发;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成为不少招聘会的热门引才赛道……眼下,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供不应求,不少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如何增强培养力度,提供更好人才支撑,值得关注。
近来,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素质持续提升。然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仍然巨大。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达100万人,缺口率达50%。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面对技术攻关的迫切需求和人才断层的现实挑战,应构建“制度创新—产教融合—生态优化—全球协同”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打造机制灵活适配、生态开放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机制创新,构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落实国家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协调机制,统筹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工作合力。改革传统人才评价标准,打破学历、资历等限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对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高额奖励,引导其向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流动。推进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改革,简化专业设置审批流程,支持高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自主设置急需紧缺专业。例如,2024年浙江省新增国家战略急需本科专业70个,撤销过时专业19个,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有效提升了教育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