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卡洗钱乱象:预付便利何以沦为犯罪温床?

2025-04-24 06:38 来源:红网

一张不记名的购物卡,竟成黑灰产洗钱的“隐形通道”。近日,央视曝光了一起新型网络诈骗洗钱案件。江苏张女士因“配音兼职”陷入骗局,被诱导购买大额购物卡为诈骗团伙“洗白”资金。这场以支付工具为媒介的新型犯罪,暴露出金融安全治理的深层挑战。

购物卡不记名、可流通、易变现的特性,使其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洗钱”工具。诈骗分子以“账户解冻”等话术诱骗受害者购卡后,通过地下市场以8折价格迅速套现,形成“资金——购物卡——现金”的隐蔽链条。由于脱离银行系统监管,赃款往往一小时内完成“洗白”。更严峻的是,这种黑产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技术团伙开发自动化销赃系统,到“购卡黄牛”多地批量操作,再到暗网平台秒交易,犯罪效率远超传统模式。

尽管2012年《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不记名卡单张限额1000元,但执行漏洞明显。商家通过拆分购卡、虚构交易规避限制,而基层监管因技术短板,难以及时识别同一账户高频购卡等异常行为。与此同时,诈骗手段加速数字化升级:AI语音合成伪造“导师”身份、虚假投资平台篡改数据、虚拟号码和境外服务器隐匿行踪,形成“线上诈骗——线下购卡——跨境洗钱”的闭环,传统侦查手段难以招架。

遏制购物卡洗钱乱象,需从源头强化制度监管与社会协同。制度层面,可推广大额购卡生物信息绑定及 “购卡冷静期”,延迟资金到账;推动商超、支付平台与公安系统数据互通,依托AI识别高频购卡、异地销卡等异常行为,实现风险预警前置。社会共治上,金融机构应加强可疑交易监测,电商平台严打 “回收购物卡” 等违规信息,社区通过反诈宣传提升公众防诈意识。公众尤其要警惕 “高收益兼职”“解冻资金” 等话术,任何要求购卡转账的操作均需高度警惕,筑牢反诈认知防线。

当购物卡从支付工具异化为“洗钱护照”,治理难度已超越单纯犯罪打击,直指数字经济时代的安全命题。唯有在监管科技上做好超前布局,在社会共治中凝聚合力,才能平衡便利与安全,防止金融工具沦为犯罪温床。毕竟,守护百姓钱袋子的安全,永远是社会发展不容退让的底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购物卡洗钱乱象:预付便利何以沦为犯罪温床?

2025年04月24日 06:38   来源:红网   孔嘉悦

一张不记名的购物卡,竟成黑灰产洗钱的“隐形通道”。近日,央视曝光了一起新型网络诈骗洗钱案件。江苏张女士因“配音兼职”陷入骗局,被诱导购买大额购物卡为诈骗团伙“洗白”资金。这场以支付工具为媒介的新型犯罪,暴露出金融安全治理的深层挑战。

购物卡不记名、可流通、易变现的特性,使其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洗钱”工具。诈骗分子以“账户解冻”等话术诱骗受害者购卡后,通过地下市场以8折价格迅速套现,形成“资金——购物卡——现金”的隐蔽链条。由于脱离银行系统监管,赃款往往一小时内完成“洗白”。更严峻的是,这种黑产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技术团伙开发自动化销赃系统,到“购卡黄牛”多地批量操作,再到暗网平台秒交易,犯罪效率远超传统模式。

尽管2012年《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不记名卡单张限额1000元,但执行漏洞明显。商家通过拆分购卡、虚构交易规避限制,而基层监管因技术短板,难以及时识别同一账户高频购卡等异常行为。与此同时,诈骗手段加速数字化升级:AI语音合成伪造“导师”身份、虚假投资平台篡改数据、虚拟号码和境外服务器隐匿行踪,形成“线上诈骗——线下购卡——跨境洗钱”的闭环,传统侦查手段难以招架。

遏制购物卡洗钱乱象,需从源头强化制度监管与社会协同。制度层面,可推广大额购卡生物信息绑定及 “购卡冷静期”,延迟资金到账;推动商超、支付平台与公安系统数据互通,依托AI识别高频购卡、异地销卡等异常行为,实现风险预警前置。社会共治上,金融机构应加强可疑交易监测,电商平台严打 “回收购物卡” 等违规信息,社区通过反诈宣传提升公众防诈意识。公众尤其要警惕 “高收益兼职”“解冻资金” 等话术,任何要求购卡转账的操作均需高度警惕,筑牢反诈认知防线。

当购物卡从支付工具异化为“洗钱护照”,治理难度已超越单纯犯罪打击,直指数字经济时代的安全命题。唯有在监管科技上做好超前布局,在社会共治中凝聚合力,才能平衡便利与安全,防止金融工具沦为犯罪温床。毕竟,守护百姓钱袋子的安全,永远是社会发展不容退让的底线。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