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保研去支教,是大学里的另一堂成长课

2025-04-24 06:38 来源:红网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的徐帅成了校园话题人物。这个本可以直接保研的学霸,主动按下了“暂停键”——延迟入学一年,加入研究生支教团。过去三年,他在新疆、黑龙江等地的支教足迹超过853小时,带着孩子们用树枝画几何图形、用玉米粒摆数列。如今,他准备带着编程技能再次出发,去新疆库车筹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像他这样的哈工大学生,每年都有百余人奔赴偏远地区,成为教育支援的“青春接力棒”。 (4月23日 《人民日报》)

徐帅的选择证明,大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专业能力,更要让青年在真实场景中理解责任、重塑价值观。

在新疆支教时,徐帅攒下了一张孩子写的纸条:“老师,你们什么时候还回来?”这让他意识到,支教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为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教给乡村孩子,他得把课本知识“翻译”成沙地上的几何图形、田地里的斐波那契数列。这种“接地气”的教学,反而逼着他跳出学霸思维,学会用更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就像他在亚冬会当志愿者时发现,组织同学体检和管理支教课堂,本质上都是资源调配能力的锻炼。

徐帅能心无旁骛去支教,离不开哈工大的制度支持:保留保研资格、设立专项表彰、组建支教校友网络。这种“实践不耽误前途”的保障机制,让更多学生敢走出舒适区。数据显示,哈工大每年向22个偏远地区输送百余名支教生,这些带着人工智能、航天知识的年轻人,正在把实验室和山沟沟连接起来。当徐帅准备用支教经验反哺人工智能研究时,或许也能证明社会实践和学术训练可以形成知识的闭环。

在支教过程中,徐帅发现,孩子们缺的不是天赋,而是接触优质教育的机会。他后来参与筹建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正是想打破这种信息差。这种“授人以渔”的尝试,比单纯上课更有穿透力——当乡村孩子通过竞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改变的或许是一群人的命运轨迹。就像徐帅保存的那张纸条,看似轻飘飘,却承载着双向治愈的力量。

徐帅的事迹给当代大学生打了个样:青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当更多高校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体系,当支教经历能与职业发展形成正反馈,青年也可以在其中发掘出自我价值。毕竟,真正的教育不该只在试卷上开花,更要能在土地上扎根。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暂停”保研去支教,是大学里的另一堂成长课

2025年04月24日 06:38   来源:红网   李诗盈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的徐帅成了校园话题人物。这个本可以直接保研的学霸,主动按下了“暂停键”——延迟入学一年,加入研究生支教团。过去三年,他在新疆、黑龙江等地的支教足迹超过853小时,带着孩子们用树枝画几何图形、用玉米粒摆数列。如今,他准备带着编程技能再次出发,去新疆库车筹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像他这样的哈工大学生,每年都有百余人奔赴偏远地区,成为教育支援的“青春接力棒”。 (4月23日 《人民日报》)

徐帅的选择证明,大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专业能力,更要让青年在真实场景中理解责任、重塑价值观。

在新疆支教时,徐帅攒下了一张孩子写的纸条:“老师,你们什么时候还回来?”这让他意识到,支教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为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教给乡村孩子,他得把课本知识“翻译”成沙地上的几何图形、田地里的斐波那契数列。这种“接地气”的教学,反而逼着他跳出学霸思维,学会用更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就像他在亚冬会当志愿者时发现,组织同学体检和管理支教课堂,本质上都是资源调配能力的锻炼。

徐帅能心无旁骛去支教,离不开哈工大的制度支持:保留保研资格、设立专项表彰、组建支教校友网络。这种“实践不耽误前途”的保障机制,让更多学生敢走出舒适区。数据显示,哈工大每年向22个偏远地区输送百余名支教生,这些带着人工智能、航天知识的年轻人,正在把实验室和山沟沟连接起来。当徐帅准备用支教经验反哺人工智能研究时,或许也能证明社会实践和学术训练可以形成知识的闭环。

在支教过程中,徐帅发现,孩子们缺的不是天赋,而是接触优质教育的机会。他后来参与筹建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正是想打破这种信息差。这种“授人以渔”的尝试,比单纯上课更有穿透力——当乡村孩子通过竞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改变的或许是一群人的命运轨迹。就像徐帅保存的那张纸条,看似轻飘飘,却承载着双向治愈的力量。

徐帅的事迹给当代大学生打了个样:青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当更多高校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体系,当支教经历能与职业发展形成正反馈,青年也可以在其中发掘出自我价值。毕竟,真正的教育不该只在试卷上开花,更要能在土地上扎根。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