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给保洁阿姨一个休息空间”的讨论中,年轻人走在前列

2025-04-17 06:36 来源:光明网

  我们都看过这样的场景——手持拖把、抹布的保洁阿姨,穿梭于写字楼的走廊、商场的卫生间、校园的楼梯间,用汗水维持公共空间的整洁,但当她们休息或就餐时,往往只能蜷缩在厕所隔间或楼道转角。近日,关于“给保洁阿姨一个休息空间”的讨论持续进行。不同于以往类似事件,这次站在议题推动前沿的是很多感同身受的年轻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发起倡议、线下策划关怀行动,将保洁员群体的生活状态推入公共视野。

  年轻群体对保洁工作困境的感知,源于对生活空间的细致观察。一个年轻网友在逛长沙某商场时,留意到保洁员疲惫地倚站在卫生间洗手池边,而卫生间有三张空置的沙发。这引发她的关注,在走访了长沙10家商场后,她发现9家都未设置专属保洁休息室。她将这段经历分享到社交平台,得到数万点赞和数千评论。

  类似的场景在公共空间反复上演:保洁员蜷缩在消防通道阶梯上小憩,用报纸铺就的“工位”紧挨着正在充电的保洁车,工具箱上还叠放着食物。这些具象生活的片段,通过以高校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的手机镜头,被拼接成为完整的现实图景,并成为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催人泪下的话题。

  从观察到行动,数字原住民们熟练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了数据整合。社交平台上“给保洁人员设立一间休息室”的热议下,网友们列出的清单细致到储物柜的锁扣、折叠床的软垫、微波炉的功率,甚至是充电插座的位置;在一些高校,学生们用数据分析工具测算写字楼可供休息的“空白区域”,甚至发起“为保洁阿姨画一张休息室设计图”的创意活动。

  应当说,这样的推动正在局部起到作用。华东政法大学的校长信箱收到多位学生的建议信,要求在学校内设立专属保洁休息室。在学生和后勤部门的多方推动下,半个月后,学校在女生公寓的一层区域设立了一间保洁就餐室,并在里面配备了桌椅、冰箱、空调、微波炉等设施。而在一些公司,也开辟出专门的保洁阿姨休息区;甚至在万千条呼吁为保洁阿姨建休息室的帖子里,一家床垫商家发出了“给到阿姨一些切实帮助”的声音。

  有人认为,年轻人愿意为保洁阿姨发声,是出于“跨代际的生存共鸣”——保洁员在逼仄空间里的狼狈,恰如年轻白领在格子间里的疲惫。但这样的简单类比,忽略了现代社会原子化生存状态对人的改变,更没有看到当下社会问题推进模式的变化与年轻人参与社会议题方式的变化。

  与以往社会议题经过媒体曝光—官方介入—政策回应的漫长周期不同,年轻人用记录—传播—参与—改变的行动闭环往往能使问题得到更快速的解决。高效率源于青年群体独特的动员能力,他们熟练运用社交媒体制造传播节点,将严肃议题转化为可参与的公益试验,沉浸式传播就这样打破了传统公益的宣教模式,让议题从理性层面深入感性认知并推动解决。

  当社会各界还在讨论,如何让年轻人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更关注现实时,他们已有实践。只是在他们看来,责任感更需要在自由的、不被宰制、不被规定的状态下发挥。而这样一种代际鲜明的社会参与,也许将重塑公共议题推进的逻辑,并发挥出同样的责任效应。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何在“给保洁阿姨一个休息空间”的讨论中,年轻人走在前列

2025年04月17日 06:36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我们都看过这样的场景——手持拖把、抹布的保洁阿姨,穿梭于写字楼的走廊、商场的卫生间、校园的楼梯间,用汗水维持公共空间的整洁,但当她们休息或就餐时,往往只能蜷缩在厕所隔间或楼道转角。近日,关于“给保洁阿姨一个休息空间”的讨论持续进行。不同于以往类似事件,这次站在议题推动前沿的是很多感同身受的年轻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发起倡议、线下策划关怀行动,将保洁员群体的生活状态推入公共视野。

  年轻群体对保洁工作困境的感知,源于对生活空间的细致观察。一个年轻网友在逛长沙某商场时,留意到保洁员疲惫地倚站在卫生间洗手池边,而卫生间有三张空置的沙发。这引发她的关注,在走访了长沙10家商场后,她发现9家都未设置专属保洁休息室。她将这段经历分享到社交平台,得到数万点赞和数千评论。

  类似的场景在公共空间反复上演:保洁员蜷缩在消防通道阶梯上小憩,用报纸铺就的“工位”紧挨着正在充电的保洁车,工具箱上还叠放着食物。这些具象生活的片段,通过以高校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的手机镜头,被拼接成为完整的现实图景,并成为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催人泪下的话题。

  从观察到行动,数字原住民们熟练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了数据整合。社交平台上“给保洁人员设立一间休息室”的热议下,网友们列出的清单细致到储物柜的锁扣、折叠床的软垫、微波炉的功率,甚至是充电插座的位置;在一些高校,学生们用数据分析工具测算写字楼可供休息的“空白区域”,甚至发起“为保洁阿姨画一张休息室设计图”的创意活动。

  应当说,这样的推动正在局部起到作用。华东政法大学的校长信箱收到多位学生的建议信,要求在学校内设立专属保洁休息室。在学生和后勤部门的多方推动下,半个月后,学校在女生公寓的一层区域设立了一间保洁就餐室,并在里面配备了桌椅、冰箱、空调、微波炉等设施。而在一些公司,也开辟出专门的保洁阿姨休息区;甚至在万千条呼吁为保洁阿姨建休息室的帖子里,一家床垫商家发出了“给到阿姨一些切实帮助”的声音。

  有人认为,年轻人愿意为保洁阿姨发声,是出于“跨代际的生存共鸣”——保洁员在逼仄空间里的狼狈,恰如年轻白领在格子间里的疲惫。但这样的简单类比,忽略了现代社会原子化生存状态对人的改变,更没有看到当下社会问题推进模式的变化与年轻人参与社会议题方式的变化。

  与以往社会议题经过媒体曝光—官方介入—政策回应的漫长周期不同,年轻人用记录—传播—参与—改变的行动闭环往往能使问题得到更快速的解决。高效率源于青年群体独特的动员能力,他们熟练运用社交媒体制造传播节点,将严肃议题转化为可参与的公益试验,沉浸式传播就这样打破了传统公益的宣教模式,让议题从理性层面深入感性认知并推动解决。

  当社会各界还在讨论,如何让年轻人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更关注现实时,他们已有实践。只是在他们看来,责任感更需要在自由的、不被宰制、不被规定的状态下发挥。而这样一种代际鲜明的社会参与,也许将重塑公共议题推进的逻辑,并发挥出同样的责任效应。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