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看过这样的场景——手持拖把、抹布的保洁阿姨,穿梭于写字楼的走廊、商场的卫生间、校园的楼梯间,用汗水维持公共空间的整洁,但当她们休息或就餐时,往往只能蜷缩在厕所隔间或楼道转角。近日,关于“给保洁阿姨一个休息空间”的讨论持续进行。不同于以往类似事件,这次站在议题推动前沿的是很多感同身受的年轻人。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发起倡议、线下策划关怀行动,将保洁员群体的生活状态推入公共视野。
年轻群体对保洁工作困境的感知,源于对生活空间的细致观察。一个年轻网友在逛长沙某商场时,留意到保洁员疲惫地倚站在卫生间洗手池边,而卫生间有三张空置的沙发。这引发她的关注,在走访了长沙10家商场后,她发现9家都未设置专属保洁休息室。她将这段经历分享到社交平台,得到数万点赞和数千评论。
类似的场景在公共空间反复上演:保洁员蜷缩在消防通道阶梯上小憩,用报纸铺就的“工位”紧挨着正在充电的保洁车,工具箱上还叠放着食物。这些具象生活的片段,通过以高校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的手机镜头,被拼接成为完整的现实图景,并成为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催人泪下的话题。
从观察到行动,数字原住民们熟练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了数据整合。社交平台上“给保洁人员设立一间休息室”的热议下,网友们列出的清单细致到储物柜的锁扣、折叠床的软垫、微波炉的功率,甚至是充电插座的位置;在一些高校,学生们用数据分析工具测算写字楼可供休息的“空白区域”,甚至发起“为保洁阿姨画一张休息室设计图”的创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