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恶意营销当斩草除根

2025-04-16 11:10 来源:南方日报

为进一步深化短视频恶意营销问题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央网信办自4月15日起,将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什么是恶意营销,如何遏制恶意营销?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从短视频恶意营销的“黑名单”入手,我们能看到此前众多网络乱象的影子。比如,其中提到虚假摆拍、营造悲惨人设等乱象,是2023年“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的目标;散布虚假信息、“碰瓷”权威机构、断章取义、冒用身份等,是2024年“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的重点;违背公序良俗,故意关联低俗,制造性暗示、性挑逗等,不难联想到对网络直播领域低俗乱象整治的要求……

出现这样的“巧合”并不令人意外,这一方面反映出“清朗”利剑持续出击,常抓不懈,巩固深化既有成果,“斩草”更要“除根”;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短视频、直播等领域乱象层出不穷,为我们敲响警钟。由表及里,无论是虚假摆拍、碰瓷造谣还是低俗博眼球,最终目的往往只有一个——流量变现。在人声鼎沸的时刻、乌烟瘴气的狂欢中,误导用户对相关品牌形象、商品质量、服务水平形成认知。待到消费者放松警惕,或是“贴心”推送下单链接,将劣品高位出手,或是“深情”邀请观众入群,为下一步持续收割作准备。

整治恶意营销、维护内容生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此次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行动,也折射出这一领域的情况复杂、头绪繁多,涉及的行为主体、营销过程相对密集。如我们看到的短视频也有“台前”和“幕后”,年轻的博主、年迈的“砖家”在镜头前竭力表演,背后的剧本是谁写的?视频获得投流后像病毒一样传播,甚至同一个视频被反复剪辑、被多个账号套用,是否有MCN机构的影子?尽管相关平台进行了多轮账号封禁清理,仍有不少漏网之鱼换了“马甲”卷土重来,如何避免整治变成“打地鼠”游戏?这就要求从深从细全面整治,依法依规处置处罚。

更进一步,从“东北雨姐”到“凉山梦阳”,从“小虎行”到“祁天道”,此前因恶意营销而“塌房”的问题网红们,不仅在消费者和路人观众这里留下一堆“烂摊子”,也使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一地鸡毛。对恶意营销当斩草除根,这既是在守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也是在持续净化内容生态。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恶意营销当斩草除根

2025年04月16日 11:10   来源:南方日报   默达

为进一步深化短视频恶意营销问题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央网信办自4月15日起,将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什么是恶意营销,如何遏制恶意营销?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从短视频恶意营销的“黑名单”入手,我们能看到此前众多网络乱象的影子。比如,其中提到虚假摆拍、营造悲惨人设等乱象,是2023年“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的目标;散布虚假信息、“碰瓷”权威机构、断章取义、冒用身份等,是2024年“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的重点;违背公序良俗,故意关联低俗,制造性暗示、性挑逗等,不难联想到对网络直播领域低俗乱象整治的要求……

出现这样的“巧合”并不令人意外,这一方面反映出“清朗”利剑持续出击,常抓不懈,巩固深化既有成果,“斩草”更要“除根”;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短视频、直播等领域乱象层出不穷,为我们敲响警钟。由表及里,无论是虚假摆拍、碰瓷造谣还是低俗博眼球,最终目的往往只有一个——流量变现。在人声鼎沸的时刻、乌烟瘴气的狂欢中,误导用户对相关品牌形象、商品质量、服务水平形成认知。待到消费者放松警惕,或是“贴心”推送下单链接,将劣品高位出手,或是“深情”邀请观众入群,为下一步持续收割作准备。

整治恶意营销、维护内容生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此次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行动,也折射出这一领域的情况复杂、头绪繁多,涉及的行为主体、营销过程相对密集。如我们看到的短视频也有“台前”和“幕后”,年轻的博主、年迈的“砖家”在镜头前竭力表演,背后的剧本是谁写的?视频获得投流后像病毒一样传播,甚至同一个视频被反复剪辑、被多个账号套用,是否有MCN机构的影子?尽管相关平台进行了多轮账号封禁清理,仍有不少漏网之鱼换了“马甲”卷土重来,如何避免整治变成“打地鼠”游戏?这就要求从深从细全面整治,依法依规处置处罚。

更进一步,从“东北雨姐”到“凉山梦阳”,从“小虎行”到“祁天道”,此前因恶意营销而“塌房”的问题网红们,不仅在消费者和路人观众这里留下一堆“烂摊子”,也使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一地鸡毛。对恶意营销当斩草除根,这既是在守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也是在持续净化内容生态。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