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2025-04-11 07:46 来源:光明日报

古人评文,常常譬之于人,视文与人一般有生命,“把文章统盘的人化或生命化”(钱钟书语)。正因如此,好的文章也就当如健康的生命体,有血肉骨骼,有风采气度,神情自若,顾盼生姿,愉人眼目。然人有千面,文亦有千种,人各有性,文各有体。曹丕《典论·论文》早就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四科八体”之说,王安石也特别强调“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这样的一种辨体意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非常突出,总结而言就是“文贵得体”。

“文贵得体”可析为三个层面,即得文章之体、得作者之体、得读者之体。

所谓“得文章之体”,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性质和文体特点来确定文风。古人文章有诏令、奏议、书启、碑志、哀祭、论策、序跋、游记等,它们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从而形成了文体的自身特点,文风也需与之相适应。公文必须谨严整饬,言而有征;私撰可以放言无忌,笔端带情。如果不能尊重文体的内在规定性,则不免失其体统,甚至贻笑大方。今天作文也是如此。政府公文不必浮词华藻,大家更在意其准确性与逻辑性;散文游记不妨怀古骋辞,抒发自我,给人美的享受。诸如此类,均当合于“得体”的轨则。

所谓“得作者之体”,则是强调文风与作者身份的契合。专家发言撰文要有观点,要讲证据,大家希望从专家这里获得权威的信息,这就要求以专家的身份写的文章,不能隐瞒事实,不能虚构数据,更不能以假充真。普通群众写文章,自然也不能无中生有、不讲逻辑。

大家对文章的阅读期待、对作者的信赖度是不同的,这便涉及“得读者之体”。文章写作总有预设的读者,读者群体的定位也影响文风的选择。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面向大众,文风就应该通俗一些,尽量不用专业词汇、生涩典故,不必过于在意辞藻修饰;面向专业读者,那便应该省去常识介绍,直接切入学术问题,简而有法,更见真才实学。面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文风也要随人而变,各取其宜。

当然,文虽有体,但体有正变,不能走向程式化、模板化,优秀的作者常常能够“破体为文”,在把握文体特性的前提下发展文体,展现“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魅力。

(作者:侯体健,系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2025年04月11日 07:46   来源:光明日报   侯体健

古人评文,常常譬之于人,视文与人一般有生命,“把文章统盘的人化或生命化”(钱钟书语)。正因如此,好的文章也就当如健康的生命体,有血肉骨骼,有风采气度,神情自若,顾盼生姿,愉人眼目。然人有千面,文亦有千种,人各有性,文各有体。曹丕《典论·论文》早就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四科八体”之说,王安石也特别强调“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这样的一种辨体意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非常突出,总结而言就是“文贵得体”。

“文贵得体”可析为三个层面,即得文章之体、得作者之体、得读者之体。

所谓“得文章之体”,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性质和文体特点来确定文风。古人文章有诏令、奏议、书启、碑志、哀祭、论策、序跋、游记等,它们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从而形成了文体的自身特点,文风也需与之相适应。公文必须谨严整饬,言而有征;私撰可以放言无忌,笔端带情。如果不能尊重文体的内在规定性,则不免失其体统,甚至贻笑大方。今天作文也是如此。政府公文不必浮词华藻,大家更在意其准确性与逻辑性;散文游记不妨怀古骋辞,抒发自我,给人美的享受。诸如此类,均当合于“得体”的轨则。

所谓“得作者之体”,则是强调文风与作者身份的契合。专家发言撰文要有观点,要讲证据,大家希望从专家这里获得权威的信息,这就要求以专家的身份写的文章,不能隐瞒事实,不能虚构数据,更不能以假充真。普通群众写文章,自然也不能无中生有、不讲逻辑。

大家对文章的阅读期待、对作者的信赖度是不同的,这便涉及“得读者之体”。文章写作总有预设的读者,读者群体的定位也影响文风的选择。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面向大众,文风就应该通俗一些,尽量不用专业词汇、生涩典故,不必过于在意辞藻修饰;面向专业读者,那便应该省去常识介绍,直接切入学术问题,简而有法,更见真才实学。面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文风也要随人而变,各取其宜。

当然,文虽有体,但体有正变,不能走向程式化、模板化,优秀的作者常常能够“破体为文”,在把握文体特性的前提下发展文体,展现“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魅力。

(作者:侯体健,系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