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点点防备,钱就这样不见。3月25日,陆续收到声称资金被盗刷的投诉后,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提示:“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
“免密支付”,本质上是一种技术信任机制。它通过预先授权,在小额交易场景下,无须输入密码或额外认证,便可完成交易活动。当前,移动支付已大规模普及,免密支付则在便捷性方面更进了一步。消费者花钱更“丝滑”,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商家自然乐见:前者可获得服务分成,后者可借此提升交易转化率。
然而,“便捷”也可能变“便劫”。尽管一些机构声称会做好风险防控,“免密支付”存在漏洞却是不争的事实:大妈捡到手机后,发现没有锁屏密码,于是将5100多元微信零钱一扫而空;免密支付未关,“熊孩子”玩网游偷偷充了5万元;不知不觉地开通自动续费,稀里糊涂地被免密扣款……归结起来,这些风险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别人动了我的付款码”,哪怕每一笔都是小额资金,也架不住“蚂蚁搬家”式转移,有时盗刷还在深夜进行,“一觉醒来才发现,追回损失如登天”;二是“悄无声息地扣费”,一问就是“平台规则已说明”。
无论是何种方式,服务提供者都恐怕难辞其咎——事实上,部分用户并非没有防范之心,却只能无奈“踩坑”。现实中,一些平台出于自身利益,把“免密支付”变成了“免密支配”,常常是“开通容易取消难”;一方面,不少网友反映,“免密支付”被平台暗戳戳地设置为默认选项,一不小心就“被同意”;另一方面,想要“一键关闭”却找不到入口,如此“恋恋不舍”,很难不让人怀疑是有意为之。更不必说,无论是前期授权时对信息安全的守护,还是交易发生后对盗刷行为的堵截,都推脱不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