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刹恶意抢注商标之风

2025-03-14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年来,恶意抢注现象屡见不鲜,从“冰墩墩”到“全红婵”,什么红火其商标就会被抢注,给众多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困扰。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通告称,个别企业和自然人以某社会公众普遍知悉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名称或相关图形,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交了商标注册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坚决打击此类恶意申请行为,依法对63件商标注册申请予以驳回。

  商标是企业或产品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企业声誉和品牌价值。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在全球范围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一些人以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提交商标注册申请。恶意抢注商标行为屡禁不止,将社会公共资源异化为牟利工具,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了创新主体合法权益,也对社会诚信体系构成挑战。恶意抢注背后,是不符合社会伦理和商业道德的投机主义倾向。对此,须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

  商标恶意抢注行为最直接的受害人是原创者。原创者通过长期的努力和投入,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而恶意抢注者却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其成果,这是对知识产权的蔑视,更是站到了创新精神的对立面。一旦抢注成功,原创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数年心血可能因一纸抢注化为乌有,对于创新的信心和积极性会被挫伤,抢注者不劳而获的心态也随之潜滋暗长。

  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也扰乱了正常的商标注册秩序。大量的恶意申请涌入,不仅增加商标审查的工作量,也挤占了真正有注册商标需求企业和个人的行政资源。此外,商标恶意抢注还可能带来市场混乱,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往往依赖商标来识别品牌,而恶意抢注的商标可能会混淆视听,让消费者分不清“李逵”和“李鬼”,导致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近年来,我国在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方面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印发《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专项行动方案》,相关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完善。随着商标注册审查力度不断加强,有效遏制了商标恶意注册行为,也为保护知识产权等工作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在打击商标恶意抢注问题上,应积极总结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并对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吸收。在前端可建立恶意申请人黑名单制度,对有关人员一经查实,应对其再次申请注册商标加以限制,大幅抬高注册审核费用;在中端可优化AI辅助审查系统,优化审查流程,对重点领域商标建立预警保护;在后端可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探索建立恶意抢注商标强制注销程序。

  打击商标恶意抢注并非一蹴而就,还需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监管,保持对恶意抢注行为“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坚定打击违规行为,进一步完善商标注册制度,从源头上降低恶意抢注行为发生的可能,保护原创者合法权益。企业作为经营主体,更是创新主体,要像保护核心资产那样保护自己的品牌,强化“商标即资产”的防御意识,及时申请注册自己的商标,防止被他人抢注,让不法分子没有空子可钻。公众应形成“抵制投机”的价值共识,要让更多人认识到,商标恶意抢注不仅违法,更不道德。

  商标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创者合法权利理应得到保护。不能让商标抢注行为成为创新的绊脚石,更不能让投机取巧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利。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抵制商标抢注的舆论氛围、道德自律和法治自觉,才能真正遏制商标抢注之风,守护好鼓励创新和维护知识产权的土壤。(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狠刹恶意抢注商标之风

2025年03月14日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年来,恶意抢注现象屡见不鲜,从“冰墩墩”到“全红婵”,什么红火其商标就会被抢注,给众多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困扰。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通告称,个别企业和自然人以某社会公众普遍知悉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名称或相关图形,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交了商标注册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坚决打击此类恶意申请行为,依法对63件商标注册申请予以驳回。

  商标是企业或产品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企业声誉和品牌价值。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在全球范围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一些人以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提交商标注册申请。恶意抢注商标行为屡禁不止,将社会公共资源异化为牟利工具,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了创新主体合法权益,也对社会诚信体系构成挑战。恶意抢注背后,是不符合社会伦理和商业道德的投机主义倾向。对此,须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

  商标恶意抢注行为最直接的受害人是原创者。原创者通过长期的努力和投入,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而恶意抢注者却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其成果,这是对知识产权的蔑视,更是站到了创新精神的对立面。一旦抢注成功,原创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数年心血可能因一纸抢注化为乌有,对于创新的信心和积极性会被挫伤,抢注者不劳而获的心态也随之潜滋暗长。

  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也扰乱了正常的商标注册秩序。大量的恶意申请涌入,不仅增加商标审查的工作量,也挤占了真正有注册商标需求企业和个人的行政资源。此外,商标恶意抢注还可能带来市场混乱,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往往依赖商标来识别品牌,而恶意抢注的商标可能会混淆视听,让消费者分不清“李逵”和“李鬼”,导致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近年来,我国在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方面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印发《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专项行动方案》,相关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完善。随着商标注册审查力度不断加强,有效遏制了商标恶意注册行为,也为保护知识产权等工作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在打击商标恶意抢注问题上,应积极总结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并对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吸收。在前端可建立恶意申请人黑名单制度,对有关人员一经查实,应对其再次申请注册商标加以限制,大幅抬高注册审核费用;在中端可优化AI辅助审查系统,优化审查流程,对重点领域商标建立预警保护;在后端可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探索建立恶意抢注商标强制注销程序。

  打击商标恶意抢注并非一蹴而就,还需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强监管,保持对恶意抢注行为“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坚定打击违规行为,进一步完善商标注册制度,从源头上降低恶意抢注行为发生的可能,保护原创者合法权益。企业作为经营主体,更是创新主体,要像保护核心资产那样保护自己的品牌,强化“商标即资产”的防御意识,及时申请注册自己的商标,防止被他人抢注,让不法分子没有空子可钻。公众应形成“抵制投机”的价值共识,要让更多人认识到,商标恶意抢注不仅违法,更不道德。

  商标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创者合法权利理应得到保护。不能让商标抢注行为成为创新的绊脚石,更不能让投机取巧者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利。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抵制商标抢注的舆论氛围、道德自律和法治自觉,才能真正遏制商标抢注之风,守护好鼓励创新和维护知识产权的土壤。(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莉)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