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恶意抢注现象屡见不鲜,从“冰墩墩”到“全红婵”,什么红火其商标就会被抢注,给众多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困扰。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通告称,个别企业和自然人以某社会公众普遍知悉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名称或相关图形,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交了商标注册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坚决打击此类恶意申请行为,依法对63件商标注册申请予以驳回。
商标是企业或产品的重要标识,承载着企业声誉和品牌价值。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在全球范围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一些人以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提交商标注册申请。恶意抢注商标行为屡禁不止,将社会公共资源异化为牟利工具,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了创新主体合法权益,也对社会诚信体系构成挑战。恶意抢注背后,是不符合社会伦理和商业道德的投机主义倾向。对此,须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
商标恶意抢注行为最直接的受害人是原创者。原创者通过长期的努力和投入,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而恶意抢注者却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取其成果,这是对知识产权的蔑视,更是站到了创新精神的对立面。一旦抢注成功,原创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数年心血可能因一纸抢注化为乌有,对于创新的信心和积极性会被挫伤,抢注者不劳而获的心态也随之潜滋暗长。
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也扰乱了正常的商标注册秩序。大量的恶意申请涌入,不仅增加商标审查的工作量,也挤占了真正有注册商标需求企业和个人的行政资源。此外,商标恶意抢注还可能带来市场混乱,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往往依赖商标来识别品牌,而恶意抢注的商标可能会混淆视听,让消费者分不清“李逵”和“李鬼”,导致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