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罚没收入是当务之急

2025-03-10 07:00 来源:南方日报

  今年全国两会,多名代表委员关注趋利性执法、罚没收入异常增长等现象。全国人大代表余淼杰带来一份“规范地方罚没收入”的建议,包括明确罚没收入不得作为地方财政考核指标,严禁执法部门经费与罚没金额挂钩,连续两年增速超10%要约谈整改等措施。

  所谓罚没收入,主要是指执法机关依法收缴的罚款、没收款、赃款,没收物资、赃物的变价款收入,包括公安、交通、税务、法院、市场监管等的一般罚没收入,以及公安、市场等缉私罚没收入。

  作为一种行政处罚手段,科学、合理、适度的罚款,能够起到良好的警示和规范作用。但在实际运作中,罚款在一些地方变成了“目的”,沦为弥补财政缺口的应急之举、单位和部门的创收歪招:比如,在一些车流量较大的路段设置不合理的限速标识,个别省份道路运输领域罚没收入连续三年增幅超15%;有些地方出现大量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被网友形容为“远洋捕捞”;有的不惜“小过重罚”,转卖芹菜赚14元被罚10万元、水果店张贴海报被罚5万元、施工车辆带泥上路被罚款4万元等新闻频频出现,引起舆论热议。

  有数据指出,罚没收入占非税收入的比重约10%,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并不高。但纵向来看,一些地方的罚没收入增长得相当快,“过罚失当”“以罚增收”“逐利罚款”的影响,也不能简单用数字来衡量。

  一方面,增加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其重点之一就是要清理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利于营商环境优化、有违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内容。个别地方政府或执法部门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为了维护本地利益,不惜跨区域执法,甚至违法违规操作,成为阻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暗礁”,与近期中央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的“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要求相悖。

  另一方面,也严重伤害了企业信心。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普遍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受到的冲击就更加明显。有时候,一笔罚款就能让企业面临灭顶之灾,免除一笔罚款就可以挽救一家小微经营主体。可以说,目前登记在册的1.89亿户经营主体,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市场的“神经末梢”、服务群众的“经济细胞”。“放水养鱼”方能“年年有余”,“留住青山”才能“青山常在”。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动不动搞“钓鱼执法”“远洋捕捞”,无异于饮鸩止渴和杀鸡取卵,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从国务院提出“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到国家发改委提出“坚决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从市场监管总局公布12种首违不罚和轻微免罚行为,到多地明确将罚没收入全额上缴国库,信号足够清晰。2024年,全国罚没收入呈现增幅逐季回落趋势,从上半年的25.2%降至第四季度的-4.4%。

  也要看到,一些领域和地方滥用行政裁量权、执法不公正的现象仍然存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抓紧落实相关规定,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规范罚没收入是当务之急

2025年03月10日 07:00   来源:南方日报   王庆峰

  今年全国两会,多名代表委员关注趋利性执法、罚没收入异常增长等现象。全国人大代表余淼杰带来一份“规范地方罚没收入”的建议,包括明确罚没收入不得作为地方财政考核指标,严禁执法部门经费与罚没金额挂钩,连续两年增速超10%要约谈整改等措施。

  所谓罚没收入,主要是指执法机关依法收缴的罚款、没收款、赃款,没收物资、赃物的变价款收入,包括公安、交通、税务、法院、市场监管等的一般罚没收入,以及公安、市场等缉私罚没收入。

  作为一种行政处罚手段,科学、合理、适度的罚款,能够起到良好的警示和规范作用。但在实际运作中,罚款在一些地方变成了“目的”,沦为弥补财政缺口的应急之举、单位和部门的创收歪招:比如,在一些车流量较大的路段设置不合理的限速标识,个别省份道路运输领域罚没收入连续三年增幅超15%;有些地方出现大量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被网友形容为“远洋捕捞”;有的不惜“小过重罚”,转卖芹菜赚14元被罚10万元、水果店张贴海报被罚5万元、施工车辆带泥上路被罚款4万元等新闻频频出现,引起舆论热议。

  有数据指出,罚没收入占非税收入的比重约10%,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并不高。但纵向来看,一些地方的罚没收入增长得相当快,“过罚失当”“以罚增收”“逐利罚款”的影响,也不能简单用数字来衡量。

  一方面,增加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其重点之一就是要清理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利于营商环境优化、有违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内容。个别地方政府或执法部门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为了维护本地利益,不惜跨区域执法,甚至违法违规操作,成为阻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暗礁”,与近期中央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的“坚决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要求相悖。

  另一方面,也严重伤害了企业信心。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普遍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受到的冲击就更加明显。有时候,一笔罚款就能让企业面临灭顶之灾,免除一笔罚款就可以挽救一家小微经营主体。可以说,目前登记在册的1.89亿户经营主体,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市场的“神经末梢”、服务群众的“经济细胞”。“放水养鱼”方能“年年有余”,“留住青山”才能“青山常在”。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动不动搞“钓鱼执法”“远洋捕捞”,无异于饮鸩止渴和杀鸡取卵,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从国务院提出“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到国家发改委提出“坚决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从市场监管总局公布12种首违不罚和轻微免罚行为,到多地明确将罚没收入全额上缴国库,信号足够清晰。2024年,全国罚没收入呈现增幅逐季回落趋势,从上半年的25.2%降至第四季度的-4.4%。

  也要看到,一些领域和地方滥用行政裁量权、执法不公正的现象仍然存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抓紧落实相关规定,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