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新质生产力 做好创新大文章

2025-03-09 07:46 来源:人民网

  从年初DeepSeek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脱颖而出,到蛇年春晚舞台上宇树机器人大秀舞姿,今天,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造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再次成为重要关键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十四五”以来,我国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今天的中国,5G、高铁、核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世界,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发展新动能越发澎湃。

  更为重要的是,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越来越多人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正如国际观察家评价:“中国正坚定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

  决胜“十四五”收官,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从蒸汽机发明,到电气技术应用,再到信息技术爆发,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产业的根本性变革。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为代表的“新三样”异军突起,正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的结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最大限度缩短从“科学”到“技术”到“市场”的演进周期,让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在这一过程中,要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

  新质生产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局限于“高精尖”,也包括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实际,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既要“从全局谋划一域”,又要“以一域服务全局”,发挥好各自在大局中的优势、机遇中的优势、比较中的优势。

  “一哄而上”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忌。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区各部门热情满满、干劲十足。越是在这种积极局面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出现产业发展模式千篇一律、产业类别高度雷同,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实际盲目求新、求快、求全,特别是要坚持先立后破,不能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就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

  向“新”提“质”,以“质”催“新”。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新质生产力已经展现出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锚定新质生产力,做好创新大文章,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在新质生产力热潮涌动下,中国经济定将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锚定新质生产力 做好创新大文章

2025年03月09日 07:46   来源:人民网   吴秋余

  从年初DeepSeek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脱颖而出,到蛇年春晚舞台上宇树机器人大秀舞姿,今天,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造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再次成为重要关键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十四五”以来,我国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今天的中国,5G、高铁、核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世界,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发展新动能越发澎湃。

  更为重要的是,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越来越多人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正如国际观察家评价:“中国正坚定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

  决胜“十四五”收官,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从蒸汽机发明,到电气技术应用,再到信息技术爆发,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带来产业的根本性变革。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为代表的“新三样”异军突起,正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促进的结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最大限度缩短从“科学”到“技术”到“市场”的演进周期,让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在这一过程中,要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

  新质生产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局限于“高精尖”,也包括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实际,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既要“从全局谋划一域”,又要“以一域服务全局”,发挥好各自在大局中的优势、机遇中的优势、比较中的优势。

  “一哄而上”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忌。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区各部门热情满满、干劲十足。越是在这种积极局面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出现产业发展模式千篇一律、产业类别高度雷同,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实际盲目求新、求快、求全,特别是要坚持先立后破,不能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就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

  向“新”提“质”,以“质”催“新”。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新质生产力已经展现出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锚定新质生产力,做好创新大文章,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在新质生产力热潮涌动下,中国经济定将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