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足干劲挑大梁

2025-03-06 07:14 来源:光明日报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挑大梁,经济大省义不容辞。

  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水平较高,是经济大省的显著特征。这使得经济大省更容易吸引优质企业、孵化优质企业,从而具备更高程度经济抗压能力。可以说,经济大省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

  2024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等十省份以占全国近两成的面积,贡献全国超六成的GDP。从经济增速看,十强省份中有7个跑赢全国5%的增速,其中江苏、湖北经济增长5.8%,并列第一;从经济总量上看,2024年,经济十强省份GDP均超5万亿元,累计实现GDP超过82万亿元。此外,十强省份中,有8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5.8%的增速,凸显了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基石”的重要作用。

  挑大梁,必须找准着力点。

  经济大省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一、二、三产业的加持。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经济大省产业基础较为雄厚,优势产业资源起到了关键作用。近期,杭州“六小龙”被社会热议,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地方经济发展必须立足自身特色,找准产业发展优势,在重点领域下功夫。

  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江苏苏州,技术员在平板电脑上点了几下,自动化精密装配机器人立刻忙碌起来,从小卷抓取到精准定位摆盘,全程不到1分钟;四川邛崃,95后新农人在自己的农场里用无人车自动规划路线施肥,用红外光谱仪给水果做“CT”,用AI分选机快速分拣水果……江苏制造业为什么这样能?四川农业为什么这样“巴适”?就是因为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同时还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挑大梁,必须主动作为、协同联动。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经济大省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江苏、上海、广东、河南等经济大省正是这些区域重大战略的“领头羊”,带动了区域内其他省份一同携手奔赴现代化。

  2024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超6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近五成;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33万余亿元,增长5.5%……不仅自己发展得快一些,还要带动别人的步子大一些,这就是挑大梁的姿态、打头阵的作用!所有经济大省都要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的对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帮扶工作,并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信心凝聚力量,实干谱写华章。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改革攻坚任重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抓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鼓足干劲挑大梁

2025年03月06日 07:14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评论员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挑大梁,经济大省义不容辞。

  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水平较高,是经济大省的显著特征。这使得经济大省更容易吸引优质企业、孵化优质企业,从而具备更高程度经济抗压能力。可以说,经济大省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

  2024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等十省份以占全国近两成的面积,贡献全国超六成的GDP。从经济增速看,十强省份中有7个跑赢全国5%的增速,其中江苏、湖北经济增长5.8%,并列第一;从经济总量上看,2024年,经济十强省份GDP均超5万亿元,累计实现GDP超过82万亿元。此外,十强省份中,有8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5.8%的增速,凸显了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基石”的重要作用。

  挑大梁,必须找准着力点。

  经济大省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一、二、三产业的加持。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经济大省产业基础较为雄厚,优势产业资源起到了关键作用。近期,杭州“六小龙”被社会热议,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地方经济发展必须立足自身特色,找准产业发展优势,在重点领域下功夫。

  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江苏苏州,技术员在平板电脑上点了几下,自动化精密装配机器人立刻忙碌起来,从小卷抓取到精准定位摆盘,全程不到1分钟;四川邛崃,95后新农人在自己的农场里用无人车自动规划路线施肥,用红外光谱仪给水果做“CT”,用AI分选机快速分拣水果……江苏制造业为什么这样能?四川农业为什么这样“巴适”?就是因为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同时还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挑大梁,必须主动作为、协同联动。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经济大省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重大成就。江苏、上海、广东、河南等经济大省正是这些区域重大战略的“领头羊”,带动了区域内其他省份一同携手奔赴现代化。

  2024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超6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近五成;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为33万余亿元,增长5.5%……不仅自己发展得快一些,还要带动别人的步子大一些,这就是挑大梁的姿态、打头阵的作用!所有经济大省都要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的对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帮扶工作,并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信心凝聚力量,实干谱写华章。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改革攻坚任重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抓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