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炒旧闻的“造谣剧”该收场了

2025-03-05 07:05 来源:北京晚报

  近期,一段“谭警官纠正川A666T6奔驰车交通违法行为”的旧视频广为传播。许多自媒体账号认为女车主现场表现异常,绘声绘色地讲述谭警官“下岗”与女车主神秘背景有关。3月3日,成都市网信办发文称网传信息系谣言;谭乔警官和奔驰车主也双双现身辟谣。

  《谭谈交通》曾是成都一档接地气、够幽默、互动强的交通安全普法节目。谭乔警官反应敏捷、灵活风趣、寓教于乐的主持风格,受到广泛欢迎。2018年该节目停播,主持人谭乔也离开交警队伍,但《谭谈交通》依旧被许多网友“追剧”,也就成了谣言出没的“剧场”。

  在自媒体精心炮制下,谭乔离职被脑补了诸多故事、“二创”了新的桥段。人气颇高的节目停办,主持节目的谭警官低调离职,原因何在?谭乔多年前一次查获豪车的经历,让一些自媒体嗅到了“剧情”的味道。他们把豪车、特殊号牌、“车主一言不发”等情节糅在一起,编织出“车主有能量”“惊人背景导致节目停播”等谣言并大肆传播。子虚乌有的“背景说”“猫腻说”“关系说”,迎合了部分网友的“吃瓜”情绪。信口开河的“剧情”,让自媒体赚了一把又一把流量,可对当事车主的伤害巨大。更为严重的是,还误导了公共舆论方向,让有关部门背上黑锅。

  官方和当事双方辟谣,强加在谭警官和女车主身上的“剧情”被彻底揭穿。原来,女车主只是普通人,豪车是为做生意购买,当年面对谭警官检查时一言不发是因为紧张;谭乔也称自己离职与对“川A666T6”车辆执法检查无关。

  “警官查处豪车被下岗”的剧情算是暂告一个段落,但此事带给我们的思考不能止步:为什么车主“背景说”、节目停播“猫腻说”,会在网络反复流传而未及时阻断?为谭警官和女车主正名之后,如何防止自媒体再翻炒下一个旧闻、继续脑洞大开的“剧情式”造谣?

  多年来,翻炒旧闻成为自媒体造谣的套路。如2023年10月上海就某地“不文明养犬”行为发布通报,2024年以来,自媒体账号持续翻炒这一旧闻,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误导公众,煽动网民开展线下聚集活动;每每发生暴雨或火灾,总有自媒体翻炒其他城市多年前的暴雨、火灾视频引流蹭流,渲染恐慌情绪……一起起嫁接信息、虚构事实的旧闻新炒,带节奏、博眼球、拉仇恨、搞对立,严重扰乱网络生态。对此,网友要多些理性甄别,监管部门和平台更应高度警觉,及时发声辟谣,依法严厉惩治,不给自媒体旧闻新炒的生存空间。

  自媒体剧情式造谣该剧终了。“网红交警”也好,普通公众也罢,都不是自媒体虚构剧情非法牟利的工具。以权威发声及时回击谣言,让治理举措跑在旧闻新炒前面,不能再让“谭乔式”传闻任性狂奔。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翻炒旧闻的“造谣剧”该收场了

2025年03月05日 07:05   来源:北京晚报   李松林

  近期,一段“谭警官纠正川A666T6奔驰车交通违法行为”的旧视频广为传播。许多自媒体账号认为女车主现场表现异常,绘声绘色地讲述谭警官“下岗”与女车主神秘背景有关。3月3日,成都市网信办发文称网传信息系谣言;谭乔警官和奔驰车主也双双现身辟谣。

  《谭谈交通》曾是成都一档接地气、够幽默、互动强的交通安全普法节目。谭乔警官反应敏捷、灵活风趣、寓教于乐的主持风格,受到广泛欢迎。2018年该节目停播,主持人谭乔也离开交警队伍,但《谭谈交通》依旧被许多网友“追剧”,也就成了谣言出没的“剧场”。

  在自媒体精心炮制下,谭乔离职被脑补了诸多故事、“二创”了新的桥段。人气颇高的节目停办,主持节目的谭警官低调离职,原因何在?谭乔多年前一次查获豪车的经历,让一些自媒体嗅到了“剧情”的味道。他们把豪车、特殊号牌、“车主一言不发”等情节糅在一起,编织出“车主有能量”“惊人背景导致节目停播”等谣言并大肆传播。子虚乌有的“背景说”“猫腻说”“关系说”,迎合了部分网友的“吃瓜”情绪。信口开河的“剧情”,让自媒体赚了一把又一把流量,可对当事车主的伤害巨大。更为严重的是,还误导了公共舆论方向,让有关部门背上黑锅。

  官方和当事双方辟谣,强加在谭警官和女车主身上的“剧情”被彻底揭穿。原来,女车主只是普通人,豪车是为做生意购买,当年面对谭警官检查时一言不发是因为紧张;谭乔也称自己离职与对“川A666T6”车辆执法检查无关。

  “警官查处豪车被下岗”的剧情算是暂告一个段落,但此事带给我们的思考不能止步:为什么车主“背景说”、节目停播“猫腻说”,会在网络反复流传而未及时阻断?为谭警官和女车主正名之后,如何防止自媒体再翻炒下一个旧闻、继续脑洞大开的“剧情式”造谣?

  多年来,翻炒旧闻成为自媒体造谣的套路。如2023年10月上海就某地“不文明养犬”行为发布通报,2024年以来,自媒体账号持续翻炒这一旧闻,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误导公众,煽动网民开展线下聚集活动;每每发生暴雨或火灾,总有自媒体翻炒其他城市多年前的暴雨、火灾视频引流蹭流,渲染恐慌情绪……一起起嫁接信息、虚构事实的旧闻新炒,带节奏、博眼球、拉仇恨、搞对立,严重扰乱网络生态。对此,网友要多些理性甄别,监管部门和平台更应高度警觉,及时发声辟谣,依法严厉惩治,不给自媒体旧闻新炒的生存空间。

  自媒体剧情式造谣该剧终了。“网红交警”也好,普通公众也罢,都不是自媒体虚构剧情非法牟利的工具。以权威发声及时回击谣言,让治理举措跑在旧闻新炒前面,不能再让“谭乔式”传闻任性狂奔。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