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可以说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一些课程给分友好,“选到就是赚到”;部分课程则可能让一些学生直呼“选课不对,努力白费”。如今,紧盯“性价比”,成了不少大学生的选课标准。每位同学都有选择的自由,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内,计算学习的投入产出比,无可厚非。但是,课程选择如果不考虑自身的真实兴趣和成长需要,仅凭一些功利性因素权衡利弊,有悖于教育的初衷和目的。
大学生选课不仅关乎某个学期的安排和规划,更影响着个人长远的发展。我们应关注到部分学生紧盯“性价比”的选课逻辑,更重要的是透过此种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学生选课为什么顾虑多?一方面,是因为身上背负着一定的“绩点包袱”。学生选课在意“给分友好”,无外乎是想要个漂亮的成绩单。鉴于绩点与保研资格、出国申请、奖学金评定等有着密切关联,选择给分高的课程,才成为竞争压力下的策略之举。
另一方面,要正视学生背负的“时间包袱”。当学校提供的许多课程没有真正满足学生迈入社会的实际需求时,学生们便可能选择将时间投入到参加实习、实践等课外活动上,从而选择一些负担较轻的课程。
功利性选课行为的成因复杂,其间折射出的一系列问题亦有待反思:例如,绩点这一评价指标是否窄化成了狭隘的分数追求?仅用排名来衡量学生的成长是否过于单一?高校的课程供给是否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有追根溯源,才能让学生卸下包袱、减轻后顾之忧。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习得长远的能力,不是取得一时的分数。要想营造更健康的选课氛围,让学生学有所得,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