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选课要注重个人长远发展

2025-02-24 07: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选课,可以说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一些课程给分友好,“选到就是赚到”;部分课程则可能让一些学生直呼“选课不对,努力白费”。如今,紧盯“性价比”,成了不少大学生的选课标准。每位同学都有选择的自由,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内,计算学习的投入产出比,无可厚非。但是,课程选择如果不考虑自身的真实兴趣和成长需要,仅凭一些功利性因素权衡利弊,有悖于教育的初衷和目的。

  大学生选课不仅关乎某个学期的安排和规划,更影响着个人长远的发展。我们应关注到部分学生紧盯“性价比”的选课逻辑,更重要的是透过此种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学生选课为什么顾虑多?一方面,是因为身上背负着一定的“绩点包袱”。学生选课在意“给分友好”,无外乎是想要个漂亮的成绩单。鉴于绩点与保研资格、出国申请、奖学金评定等有着密切关联,选择给分高的课程,才成为竞争压力下的策略之举。

  另一方面,要正视学生背负的“时间包袱”。当学校提供的许多课程没有真正满足学生迈入社会的实际需求时,学生们便可能选择将时间投入到参加实习、实践等课外活动上,从而选择一些负担较轻的课程。

  功利性选课行为的成因复杂,其间折射出的一系列问题亦有待反思:例如,绩点这一评价指标是否窄化成了狭隘的分数追求?仅用排名来衡量学生的成长是否过于单一?高校的课程供给是否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有追根溯源,才能让学生卸下包袱、减轻后顾之忧。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习得长远的能力,不是取得一时的分数。要想营造更健康的选课氛围,让学生学有所得,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

  对于高校而言,要不断优化教育评价导向,尝试创造“容错率”更高的教育环境。例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入过程性评价指标,合理调整绩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包括体育课、公选课在内的部分课程,可以尝试用等级赋分制代替绩点制,让学生在更宽松的评价体系下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应把好课程“内容”关,在打造“金课”上多下功夫。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特色课程频频“出圈”,让我们看到了关于选课的良性循环:北京大学的历史、电影赏析等课程,将通选课变成了大师课,能够容纳上百人的教室时常一座难求;中国人民大学尝试开设劳动教育烹饪实践课,上线即秒没,让很多没抢到课的同学直呼“太遗憾”……高校“爆款”课程广受欢迎,生动诠释了一个道理:当内容深刻有趣且精准切合学生需求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就并非难事。

  对于学生而言,应有长期主义的定力。要认识到真正的竞争力来自实际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分数积累。不妨把课程的选择放在更长远的人生坐标系来考量,在个人兴趣、职业需求与学分绩点之间找到平衡,真正“选”有所得、“学”有所获。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学生选课要注重个人长远发展

2025年02月24日 07:2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倪嘉慧

  选课,可以说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一些课程给分友好,“选到就是赚到”;部分课程则可能让一些学生直呼“选课不对,努力白费”。如今,紧盯“性价比”,成了不少大学生的选课标准。每位同学都有选择的自由,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内,计算学习的投入产出比,无可厚非。但是,课程选择如果不考虑自身的真实兴趣和成长需要,仅凭一些功利性因素权衡利弊,有悖于教育的初衷和目的。

  大学生选课不仅关乎某个学期的安排和规划,更影响着个人长远的发展。我们应关注到部分学生紧盯“性价比”的选课逻辑,更重要的是透过此种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学生选课为什么顾虑多?一方面,是因为身上背负着一定的“绩点包袱”。学生选课在意“给分友好”,无外乎是想要个漂亮的成绩单。鉴于绩点与保研资格、出国申请、奖学金评定等有着密切关联,选择给分高的课程,才成为竞争压力下的策略之举。

  另一方面,要正视学生背负的“时间包袱”。当学校提供的许多课程没有真正满足学生迈入社会的实际需求时,学生们便可能选择将时间投入到参加实习、实践等课外活动上,从而选择一些负担较轻的课程。

  功利性选课行为的成因复杂,其间折射出的一系列问题亦有待反思:例如,绩点这一评价指标是否窄化成了狭隘的分数追求?仅用排名来衡量学生的成长是否过于单一?高校的课程供给是否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有追根溯源,才能让学生卸下包袱、减轻后顾之忧。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习得长远的能力,不是取得一时的分数。要想营造更健康的选课氛围,让学生学有所得,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

  对于高校而言,要不断优化教育评价导向,尝试创造“容错率”更高的教育环境。例如,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入过程性评价指标,合理调整绩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包括体育课、公选课在内的部分课程,可以尝试用等级赋分制代替绩点制,让学生在更宽松的评价体系下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应把好课程“内容”关,在打造“金课”上多下功夫。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特色课程频频“出圈”,让我们看到了关于选课的良性循环:北京大学的历史、电影赏析等课程,将通选课变成了大师课,能够容纳上百人的教室时常一座难求;中国人民大学尝试开设劳动教育烹饪实践课,上线即秒没,让很多没抢到课的同学直呼“太遗憾”……高校“爆款”课程广受欢迎,生动诠释了一个道理:当内容深刻有趣且精准切合学生需求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就并非难事。

  对于学生而言,应有长期主义的定力。要认识到真正的竞争力来自实际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分数积累。不妨把课程的选择放在更长远的人生坐标系来考量,在个人兴趣、职业需求与学分绩点之间找到平衡,真正“选”有所得、“学”有所获。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