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动能

2025-02-21 07:37 来源:光明日报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并提出“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一重要讲话不仅为民营企业指明了发展前景,彰显了党中央对民营企业的殷切期望,也肯定了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迎着浩荡春风,民营企业正以创新为引擎,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动能。

  整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已成为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无论是实现“从0到1”的科技突破,还是攻克颠覆性技术,抑或是助推产业生态重构升级,民营企业始终冲锋在前,贡献了约70%的创新成果。比如,民营通信科技企业在通信技术、算力技术方面实现了战略突破;杭州“六小龙”平均“年龄”不足10岁,便以强大的创新能力改写了所在产业的科技发展轨迹,印证了民营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进化规律。可以说,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正不断为推动科技创新、培养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更多力量。民营企业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内驱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宽松包容的科技创新生态。其中,科技型企业家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组合,内化为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依靠宽松包容的科技创新生态,实现企业家、企业组织与创新生态的耦合,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活力和能力。

  在民营企业中,具有创新使命和报国热情的企业家队伍是实现科技突破的核心力量。参加本次座谈会的企业家,无一不是把科技创新看作企业核心竞争力,他们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科技投入,或长期接受前沿技术学习,或下大力气引进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充分体现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特质。概括来说,科技型企业家是以实现知识技能、创新意识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为特质的人力资本,并构成了企业核心生产要素。正因如此,科技型企业家具有独到的科技洞察力、风险承担力和市场创新力,在民营企业中能如鱼得水,发挥首位作用。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便是:越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区域,科技创业教育就越健全,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就越强大,该区域的科技创新就越是走在前列。

  有了强大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还需要内驱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时代,新一代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发展直面全球激烈竞争和高风险挑战,这就必然需要以强大的内驱型创新动力为支撑。民营企业之所以成为数字经济的弄潮儿、领航者,就是因为它们完成了从工具革新到范式再造的跨越,重构了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比如,我国机械制造商率先打造“终端+云端”的工业大数据软硬平台,探索出一条工业4.0的发展道路;《黑神话:悟空》创造了国产游戏新的里程碑,开创了文化符号与硬核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范式。这种由点及面的进化逻辑,既包含对核心技术的纵深突破,又体现在战略层面的超前布局。我国民营企业正以类似螺旋式上升的路径逐步参与并改变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格局。一些头部民营企业已发挥了产业链主作用,构建起创新链、资金链、供应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新生态,打造出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平台,带动其他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创新成果的集群式涌现离不开包容宽松的创新生态和一流营商环境。市场机制与创新生态的深度耦合是民营企业捕捉技术迭代窗口期的环境保障,促使它们在“需求牵引创新、创新创造市场”的良性循环中不断突破边界。浙江鼓励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并为企业长远发展开辟了很多绿色通道。这些实践都折射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的治理智慧,在这样的协同治理框架中,政府与市场建立共识,通过合作互动创造宽松包容、治理有效的创新环境。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宽容失败”的科技风险共担机制,设立更大规模、多投资主体组成的创新母基金,为企业提供长期资本支持;实施推动“数据得地”“云评审”等数字化改革,逐步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树立“不叫不到”的边界意识、“随叫随到”的服务自觉,促进政务服务者由管理者向护航者转型。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民营企业既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我们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点燃民营企业的创新火种,让民营企业创新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辉煌篇章。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校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浙江基地首席专家)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民营企业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动能

2025年02月21日 07:37   来源:光明日报   魏江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并提出“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一重要讲话不仅为民营企业指明了发展前景,彰显了党中央对民营企业的殷切期望,也肯定了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迎着浩荡春风,民营企业正以创新为引擎,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动能。

  整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已成为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无论是实现“从0到1”的科技突破,还是攻克颠覆性技术,抑或是助推产业生态重构升级,民营企业始终冲锋在前,贡献了约70%的创新成果。比如,民营通信科技企业在通信技术、算力技术方面实现了战略突破;杭州“六小龙”平均“年龄”不足10岁,便以强大的创新能力改写了所在产业的科技发展轨迹,印证了民营企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进化规律。可以说,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正不断为推动科技创新、培养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更多力量。民营企业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内驱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宽松包容的科技创新生态。其中,科技型企业家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创新性组合,内化为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依靠宽松包容的科技创新生态,实现企业家、企业组织与创新生态的耦合,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活力和能力。

  在民营企业中,具有创新使命和报国热情的企业家队伍是实现科技突破的核心力量。参加本次座谈会的企业家,无一不是把科技创新看作企业核心竞争力,他们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科技投入,或长期接受前沿技术学习,或下大力气引进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充分体现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特质。概括来说,科技型企业家是以实现知识技能、创新意识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为特质的人力资本,并构成了企业核心生产要素。正因如此,科技型企业家具有独到的科技洞察力、风险承担力和市场创新力,在民营企业中能如鱼得水,发挥首位作用。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便是:越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区域,科技创业教育就越健全,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就越强大,该区域的科技创新就越是走在前列。

  有了强大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还需要内驱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时代,新一代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发展直面全球激烈竞争和高风险挑战,这就必然需要以强大的内驱型创新动力为支撑。民营企业之所以成为数字经济的弄潮儿、领航者,就是因为它们完成了从工具革新到范式再造的跨越,重构了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比如,我国机械制造商率先打造“终端+云端”的工业大数据软硬平台,探索出一条工业4.0的发展道路;《黑神话:悟空》创造了国产游戏新的里程碑,开创了文化符号与硬核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范式。这种由点及面的进化逻辑,既包含对核心技术的纵深突破,又体现在战略层面的超前布局。我国民营企业正以类似螺旋式上升的路径逐步参与并改变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格局。一些头部民营企业已发挥了产业链主作用,构建起创新链、资金链、供应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新生态,打造出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平台,带动其他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创新成果的集群式涌现离不开包容宽松的创新生态和一流营商环境。市场机制与创新生态的深度耦合是民营企业捕捉技术迭代窗口期的环境保障,促使它们在“需求牵引创新、创新创造市场”的良性循环中不断突破边界。浙江鼓励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并为企业长远发展开辟了很多绿色通道。这些实践都折射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的治理智慧,在这样的协同治理框架中,政府与市场建立共识,通过合作互动创造宽松包容、治理有效的创新环境。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宽容失败”的科技风险共担机制,设立更大规模、多投资主体组成的创新母基金,为企业提供长期资本支持;实施推动“数据得地”“云评审”等数字化改革,逐步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树立“不叫不到”的边界意识、“随叫随到”的服务自觉,促进政务服务者由管理者向护航者转型。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民营企业既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我们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点燃民营企业的创新火种,让民营企业创新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辉煌篇章。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校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浙江基地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