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小镇,聆听时代脚步

2025-02-20 07:27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春节,笔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浙江乐清市南岳镇。这座江南乡镇,承载着无数的儿时记忆,也寄托着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情感。漫步街巷,既陌生又熟悉。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这座小镇正悄然发生变化,既保留了传统的江南韵味,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许多久远的文化元素正在回归。旧宅、老校舍、戏台等老建筑,经过精心整修与适度改造而重焕光彩。修葺古道、搭建亭廊、保留镌刻着历史印记的小径,当地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休闲场景,也拓展了人们感受文化氛围的空间,让“乡愁”更好走进日常生活。可以说,对乡土历史遗迹的保护,是对乡村文化脉络的维系与重构,在满足了人们追溯文化根脉愿望的同时,也让乡村的价值得到了新的认可。

  小镇人气更胜昔年,烟火气愈发浓郁。也不只是春节,一些人选择从城市重返乡镇,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有的享受岁月静好,有的开启新的事业。选择回归的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包含了对传统人文价值、乡村山水和生活方式的共同向往。人口回流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乡镇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天然气管道、休闲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成排的自建房,掩映在绿树中,品质风格毫不逊色于城市的高楼大厦;许多小微企业迁入乡镇,激活发展新动力;农民学会线上直播,推销起自家农产品……如今的小镇,日益“新潮”。越来越绿的环境、越来越便捷的交通网络、越来越丰富的发展路径,彰显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勃勃生机。

  一个江南小镇的发展极具启发意义。它受益于现代化不断推进的成果与红利,也积极反哺着现代化的前进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乡镇的发展在努力保持传统、不失乡土本色的同时,又积极拥抱变革、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到平衡与和谐。这种以人为中心、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共生的模式,正是江南小镇的魅力所在,也能让人从一个小小窗口管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的蓬勃生命力。

  (作者单位:中宣部宣教局)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在江南小镇,聆听时代脚步

2025年02月20日 07:27   来源:人民日报   吴立斌

  今年春节,笔者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浙江乐清市南岳镇。这座江南乡镇,承载着无数的儿时记忆,也寄托着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情感。漫步街巷,既陌生又熟悉。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这座小镇正悄然发生变化,既保留了传统的江南韵味,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许多久远的文化元素正在回归。旧宅、老校舍、戏台等老建筑,经过精心整修与适度改造而重焕光彩。修葺古道、搭建亭廊、保留镌刻着历史印记的小径,当地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休闲场景,也拓展了人们感受文化氛围的空间,让“乡愁”更好走进日常生活。可以说,对乡土历史遗迹的保护,是对乡村文化脉络的维系与重构,在满足了人们追溯文化根脉愿望的同时,也让乡村的价值得到了新的认可。

  小镇人气更胜昔年,烟火气愈发浓郁。也不只是春节,一些人选择从城市重返乡镇,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有的享受岁月静好,有的开启新的事业。选择回归的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包含了对传统人文价值、乡村山水和生活方式的共同向往。人口回流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乡镇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天然气管道、休闲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成排的自建房,掩映在绿树中,品质风格毫不逊色于城市的高楼大厦;许多小微企业迁入乡镇,激活发展新动力;农民学会线上直播,推销起自家农产品……如今的小镇,日益“新潮”。越来越绿的环境、越来越便捷的交通网络、越来越丰富的发展路径,彰显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勃勃生机。

  一个江南小镇的发展极具启发意义。它受益于现代化不断推进的成果与红利,也积极反哺着现代化的前进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乡镇的发展在努力保持传统、不失乡土本色的同时,又积极拥抱变革、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到平衡与和谐。这种以人为中心、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共生的模式,正是江南小镇的魅力所在,也能让人从一个小小窗口管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的蓬勃生命力。

  (作者单位:中宣部宣教局)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