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老家,和老同学相聚,发现了一些新变化。一名在村里挂职的同学变化最明显:此前每谈及基层工作,倒的苦水较多,今年他言语里多了一份骄傲:“去年实实在在干了几件事,年底考核的时候,村民给我竖起了大拇指。”
这既得益于基层减负的成效,又与其个人工作水平提高分不开。由此思考,同样是忙活一年,为什么有的人收获满满,有的人却“日计有余,岁计不足”?
有人说,各种检查考核太多,占用时间精力;有人说,日常工作本就琐碎,难出成绩;也有人心知肚明,自己实际只是看起来很忙。究其根本,就是陷入了事务主义的泥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忙忙碌碌,只是机械做事,陷入事务主义,是很难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的。”事务主义不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严重的还会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警醒之、力避之。
忙碌是工作的常态。能否忙得井井有条、游刃有余,考验的是工作的智慧。
“旧改啥时候轮到我们小区?”“能不能多装几台充电桩?”北京的市民热线服务着2000多万名居民,刚开始不可避免陷入了“手忙脚乱被动接电话”的局面。整合64条政务热线,建立精准派单机制,“日报告、周分析、月通报、年体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接诉即办从“有一办一”向“举一反三、主动治理、未诉先办”不断深化,及时、准确、高效回答民生之问。
由此而言,摆脱事务主义,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在日常工作中寻找规律、优化方法,才能不断提升工作效率,解决好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做到从容不迫、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