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释放“人工智能+”效应

2025-02-14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段时间以来,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日益走向融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眼下,如何将人工智能强大的技术能力应用到未来产业广泛实践中,促进生产力发展,值得关注。

  未来产业主要依托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呈现出多主体合作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投入成本大、跨行业协同配合等特点,包括数字产业的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产业的无人飞行器、卫星互联网、深远海工程装备,生物产业的基因诊疗、脑科学,以及低碳产业的储能、碳捕获、碳存储等,前景广阔。

  作为前沿技术领域的人工智能,凭借海量数据分析、科学系统算法优势,能够打破行业间专业壁垒,高效精准识别未来产业中有前景的领域,并在规划实现路径、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提供建议。具体来讲,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梳理海量数据,归纳整合上游产业配置、规划前端科技研发计划,分析评估产业发展效率、预判产业内外部风险;分析下游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在不确定环境下筛选出真正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未来产业。由此,实现产业上中下游贯通、资源合理配置,稳步提升产业链韧性。

  也要看到,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例如,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等受制于人,既通人工智能又懂未来产业的人才比较缺乏,等等。在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中,如何精准发挥“人工智能+”效应,模拟和预测各种未知环境,引领相关领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坚持整体谋划,形成应用合力。立足数据、算法和算力等核心要素,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布局人工智能基础性研究,强化重大前沿技术项目遴选与论证。打造未来产业技术应用平台,在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拓展技术应用场景,注重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能力,强化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成果高效转化。规避“信息迷雾”“算法黑箱”引起的科技安全等风险,采取协同攻关模式,集中优势力量加快基础软硬件、关键材料等的突破。系统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建设全链条风险管控体系,从政策、技术、人才等多维度筑牢未来产业安全底线。

  另一方面,结合各地区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的技术往往具有颠覆性、前瞻性特征,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投资巨大,也许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会有收获,甚至还可能出现徒劳无功的情况。基于此,率先布局未来产业的地区,应从科研基础扎实、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中选择,随后再辐射带动其他相关区域。各地要立足本地区特点,聚焦核心优势领域,找到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的着力点与突破口,从而在细分领域形成错位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谭泽宇 潘 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补短板释放“人工智能+”效应

2025年02月14日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段时间以来,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日益走向融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眼下,如何将人工智能强大的技术能力应用到未来产业广泛实践中,促进生产力发展,值得关注。

  未来产业主要依托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呈现出多主体合作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投入成本大、跨行业协同配合等特点,包括数字产业的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产业的无人飞行器、卫星互联网、深远海工程装备,生物产业的基因诊疗、脑科学,以及低碳产业的储能、碳捕获、碳存储等,前景广阔。

  作为前沿技术领域的人工智能,凭借海量数据分析、科学系统算法优势,能够打破行业间专业壁垒,高效精准识别未来产业中有前景的领域,并在规划实现路径、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提供建议。具体来讲,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梳理海量数据,归纳整合上游产业配置、规划前端科技研发计划,分析评估产业发展效率、预判产业内外部风险;分析下游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在不确定环境下筛选出真正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未来产业。由此,实现产业上中下游贯通、资源合理配置,稳步提升产业链韧性。

  也要看到,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例如,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等受制于人,既通人工智能又懂未来产业的人才比较缺乏,等等。在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中,如何精准发挥“人工智能+”效应,模拟和预测各种未知环境,引领相关领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坚持整体谋划,形成应用合力。立足数据、算法和算力等核心要素,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布局人工智能基础性研究,强化重大前沿技术项目遴选与论证。打造未来产业技术应用平台,在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拓展技术应用场景,注重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能力,强化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成果高效转化。规避“信息迷雾”“算法黑箱”引起的科技安全等风险,采取协同攻关模式,集中优势力量加快基础软硬件、关键材料等的突破。系统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建设全链条风险管控体系,从政策、技术、人才等多维度筑牢未来产业安全底线。

  另一方面,结合各地区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的技术往往具有颠覆性、前瞻性特征,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投资巨大,也许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会有收获,甚至还可能出现徒劳无功的情况。基于此,率先布局未来产业的地区,应从科研基础扎实、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中选择,随后再辐射带动其他相关区域。各地要立足本地区特点,聚焦核心优势领域,找到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的着力点与突破口,从而在细分领域形成错位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谭泽宇 潘 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