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日益走向融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眼下,如何将人工智能强大的技术能力应用到未来产业广泛实践中,促进生产力发展,值得关注。
未来产业主要依托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呈现出多主体合作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投入成本大、跨行业协同配合等特点,包括数字产业的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产业的无人飞行器、卫星互联网、深远海工程装备,生物产业的基因诊疗、脑科学,以及低碳产业的储能、碳捕获、碳存储等,前景广阔。
作为前沿技术领域的人工智能,凭借海量数据分析、科学系统算法优势,能够打破行业间专业壁垒,高效精准识别未来产业中有前景的领域,并在规划实现路径、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提供建议。具体来讲,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梳理海量数据,归纳整合上游产业配置、规划前端科技研发计划,分析评估产业发展效率、预判产业内外部风险;分析下游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在不确定环境下筛选出真正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未来产业。由此,实现产业上中下游贯通、资源合理配置,稳步提升产业链韧性。
也要看到,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例如,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等受制于人,既通人工智能又懂未来产业的人才比较缺乏,等等。在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中,如何精准发挥“人工智能+”效应,模拟和预测各种未知环境,引领相关领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