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服务助力务工者逐梦

2025-02-14 0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春节后的返岗就业,不仅是劳动力流动的周期性现象,更是观察中国经济韧性与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窗口。今年,全国各地为返乡农民工推出更灵活的返岗方式,流动模式呈现出“晚去早回、多去多回”等新趋势。劳动者职业选择更多元,人力资源市场新春供需两旺,凸显政策对务工需求的匹配能力更加精准、不断提升。

  春节后是农民工换岗流动的高峰期,也是企业开工复产的关键期。过去,返程务工往往是劳动力流动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点对点”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直达送工服务的推行,使农民工流动由“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尤其是政府部门探索推行“大数据+铁脚板”的就业服务模式,返岗务工大巴、专列、包机服务日益成熟,劳务输出细节不断完善,实现点对点、组织化、规模化精准输出。许多地方还向前一步,在家门口就开展订单式培训,组织招聘会,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使返乡务工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取岗位信息,既促进了本地就业,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紧张。

  也要看到,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保薪”层面,而是更加关注职业发展。新年伊始,在各地举办的招聘会上,务工者普遍关注劳动合同和技能培训机会。不少制造业企业开出万元月薪,却仍“一匠难求”,反映出产业升级与技能错配的矛盾。从供给侧看,越来越多行业青睐灵活就业形态和高技能劳动力,而这一转变要求务工人员必须提升自身技能,以适应市场变化。

  农民工就业不仅关乎人口流动,更是区域经济转型的契机。政策应从单纯的“劳动力输出”转向“赋能发展”,让农民工成为产业升级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竞争力与市场适配性。这要求政府部门建立技能培训与就业推荐一体化平台,提供精准匹配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应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展数字经济、文旅融合等新兴产业,创造更多高附加值岗位,使务工人员不仅“回得来”,更能“留得下”。

  返岗务工人员的需求变化,本质上体现了劳动者从“生计型流动”向“发展型扎根”的跨越。政策不能止步于短期调度,而要着眼于长期的人力资本培育。让务工者有技能可依、有权益可护、有未来可期,才能真正激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强引擎。(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秉志)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精准服务助力务工者逐梦

2025年02月14日 0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春节后的返岗就业,不仅是劳动力流动的周期性现象,更是观察中国经济韧性与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窗口。今年,全国各地为返乡农民工推出更灵活的返岗方式,流动模式呈现出“晚去早回、多去多回”等新趋势。劳动者职业选择更多元,人力资源市场新春供需两旺,凸显政策对务工需求的匹配能力更加精准、不断提升。

  春节后是农民工换岗流动的高峰期,也是企业开工复产的关键期。过去,返程务工往往是劳动力流动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点对点”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直达送工服务的推行,使农民工流动由“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尤其是政府部门探索推行“大数据+铁脚板”的就业服务模式,返岗务工大巴、专列、包机服务日益成熟,劳务输出细节不断完善,实现点对点、组织化、规模化精准输出。许多地方还向前一步,在家门口就开展订单式培训,组织招聘会,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使返乡务工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取岗位信息,既促进了本地就业,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紧张。

  也要看到,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保薪”层面,而是更加关注职业发展。新年伊始,在各地举办的招聘会上,务工者普遍关注劳动合同和技能培训机会。不少制造业企业开出万元月薪,却仍“一匠难求”,反映出产业升级与技能错配的矛盾。从供给侧看,越来越多行业青睐灵活就业形态和高技能劳动力,而这一转变要求务工人员必须提升自身技能,以适应市场变化。

  农民工就业不仅关乎人口流动,更是区域经济转型的契机。政策应从单纯的“劳动力输出”转向“赋能发展”,让农民工成为产业升级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竞争力与市场适配性。这要求政府部门建立技能培训与就业推荐一体化平台,提供精准匹配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应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发展数字经济、文旅融合等新兴产业,创造更多高附加值岗位,使务工人员不仅“回得来”,更能“留得下”。

  返岗务工人员的需求变化,本质上体现了劳动者从“生计型流动”向“发展型扎根”的跨越。政策不能止步于短期调度,而要着眼于长期的人力资本培育。让务工者有技能可依、有权益可护、有未来可期,才能真正激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力资源强引擎。(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秉志)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