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霞:做强县域产业要夯实科技支撑

2025-02-14 07:0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让县域特色产业实现新发展、大发展,用好科技手段是关键。

  产业兴则县域兴,县域强则百业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放眼全国,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迸发出蓬勃生机。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玉米粒串起“黄金产业链”,国家标准委授予的首个鲜食玉米种植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落地于此。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塔克什肯口岸,创造了“口岸特色经济”,通过大量进口蒙古国具有低灰、低硫、高黏结等显著优势的焦煤,形成矿产业支柱产业。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那大沉香创造了“一棵树带富一方乡亲”的奇迹。2023年,那大基地的沉香产品销售额已超过千万元,沉香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树”。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制鞋产业引领县域发展,产业从无到有,现已汇聚安踏、特步、乔丹等知名品牌,形成完整的制鞋产业链,年产量超过1.5亿双,产值超300亿元,朝着“中国鞋都”大步迈进。

  可以看出,我国县域特色产业已取得长足发展。不过,对标和美乡村、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高水平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精深加工能力偏弱,农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普遍;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采纳不充分,农业产业绿色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不到位,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势不显著。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提出,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力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让县域特色产业实现新发展、大发展,用好科技手段是关键。要坚持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四个农业”为导向,朝着特色化、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方向迈进,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以科技赋能产业特色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在资源识别、产业规划和市场预测中的作用,精准匹配资源与市场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挖掘、放大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从资源禀赋向技术禀赋跃升,形成多元发展格局,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塑造独特风采。

  以科技推进产业绿色化。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强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减少农用化学品的过度投入,打造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率的产业发展模式。持续完善绿色认证体系,强化标准化生产与绿色标识,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助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彰显绿色底色。

  以科技保障产业优质化。建立覆盖种植、加工、储运等全链条的质量追溯体系,推动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确保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建立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提高质量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市场对产品的信任度和美誉度,夯实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质量根基。

  以科技打造产业品牌化。借助现代数字技术,构建高效的品牌价值体系,通过大数据构建产品品质符号,精准分析消费者需求,优化品牌推广策略,扩大品牌影响力。大力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形成品牌集群效应,实现从单一产品品牌向整体区域品牌的跃升,助推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品牌价值,塑造品牌名片。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翠霞)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翠霞:做强县域产业要夯实科技支撑

2025年02月14日 07:0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让县域特色产业实现新发展、大发展,用好科技手段是关键。

  产业兴则县域兴,县域强则百业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放眼全国,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迸发出蓬勃生机。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玉米粒串起“黄金产业链”,国家标准委授予的首个鲜食玉米种植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落地于此。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塔克什肯口岸,创造了“口岸特色经济”,通过大量进口蒙古国具有低灰、低硫、高黏结等显著优势的焦煤,形成矿产业支柱产业。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那大沉香创造了“一棵树带富一方乡亲”的奇迹。2023年,那大基地的沉香产品销售额已超过千万元,沉香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树”。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制鞋产业引领县域发展,产业从无到有,现已汇聚安踏、特步、乔丹等知名品牌,形成完整的制鞋产业链,年产量超过1.5亿双,产值超300亿元,朝着“中国鞋都”大步迈进。

  可以看出,我国县域特色产业已取得长足发展。不过,对标和美乡村、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高水平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精深加工能力偏弱,农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普遍;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采纳不充分,农业产业绿色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不到位,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势不显著。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提出,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力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让县域特色产业实现新发展、大发展,用好科技手段是关键。要坚持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和品牌农业“四个农业”为导向,朝着特色化、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方向迈进,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以科技赋能产业特色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在资源识别、产业规划和市场预测中的作用,精准匹配资源与市场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挖掘、放大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从资源禀赋向技术禀赋跃升,形成多元发展格局,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塑造独特风采。

  以科技推进产业绿色化。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强化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减少农用化学品的过度投入,打造低耗能、低污染、高效率的产业发展模式。持续完善绿色认证体系,强化标准化生产与绿色标识,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助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彰显绿色底色。

  以科技保障产业优质化。建立覆盖种植、加工、储运等全链条的质量追溯体系,推动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确保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建立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提高质量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市场对产品的信任度和美誉度,夯实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质量根基。

  以科技打造产业品牌化。借助现代数字技术,构建高效的品牌价值体系,通过大数据构建产品品质符号,精准分析消费者需求,优化品牌推广策略,扩大品牌影响力。大力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形成品牌集群效应,实现从单一产品品牌向整体区域品牌的跃升,助推县域特色产业提升品牌价值,塑造品牌名片。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东北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翠霞)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