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面前,守望相助是一股强大合力

2025-02-11 07:34 来源:工人日报

  据《人民日报》报道,2月8日,四川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发生山体滑坡。截至2月9日11时,山体滑坡初步核定已造成1人遇难,28人失联,2人受伤;当地已累计转移疏散群众95户360人,设置临时安置点,目前以户为单位安置41间162人。

  灾难发生后,应急管理部立即启动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调派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及装备赶赴现场救援。四川省组织武警、消防、应急、公安、交通、医疗、通信、电力等救援力量949人,调集挖掘机、消防车、救护车等救援设备200余台次开展现场救援。

  每次灾害面前,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都会第一时间调集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多部门协同,全方位、地毯式搜救,专业和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与此同时,人们的互助、支持,常常构成一幅幅温暖人心的画卷——此番灾害发生后,当地一家面包店连夜赶做上千个面包连同牛奶一并送往灾区,一些骑手自发组成车队连夜送面包,持续到凌晨三点;受灾区域周边村镇的热心群众自发组织摩托车队,为救援现场运送物资;当地村民纷纷拿出储藏的腊肉等为救援人员做饭送饭……

  凡人微光汇聚成守望相助的力量。每当灾害、灾难发生,我们总会毫不意外地看到,这从来不会是孤军奋战,在官方专业救援的同时,总有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比如,2022年8月,重庆发生一场山火,群众自发组织起“大后方”,配合有关方面的救援——摩托车队运送物资、志愿者搭建临时休息点、餐饮店免费提供餐食……每一个环节都高效、有序,被网友称为“史诗级救援”;2023年夏季,台风“杜苏芮”肆虐我国多省,一些群众被困于洪水之中,有人跟在官方救援队伍后面开着铲车逆流而上转移群众,有人不顾危险跳水救下孩童,有人划皮艇沿村搜救……这些平凡的人不是科幻片里的“超级英雄”,却因对乡土家园共同的深情厚谊而选择了众志成城、义无反顾。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这里是我的家,这里的人都是我的亲人。”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是守望相助的力量源泉,也是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灾害面前,每个人或许都是渺小的,但当人们团结一心,就会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众志成城、守望相助,这种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文化,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在一次次灾难救援中相互扶持、在一次次困难考验中不断累积,最终厚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一种“集体品格”。

  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当然不是非要等到灾害、灾难发生时,每个人都可以从“平凡英雄”身上找寻“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诸多可能性,“能帮就帮一把”“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进而言之,这不仅是应对灾难、灾害的巨大力量,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动力——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青年回乡创业带动乡村振兴等,某种角度上,这些行动和安排也都蕴含着互帮互助、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

  无论在灾难中还是在平时,一个面包、一杯热水有时就能足以直抵人心,这是我们热情、善良的民族性格使然,也因为我们都相信守望相助的力量、拥有共赴山水的默契。未来,我们或许还会面临更多、更大的困难,但我们无所畏惧,因为守望相助会助力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让我们历经磨难而愈发坚强。

  灾难终将过去,但守望相助的火种会因传递越来越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灾害面前,守望相助是一股强大合力

2025年02月11日 07:34   来源:工人日报   吴迪

  据《人民日报》报道,2月8日,四川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发生山体滑坡。截至2月9日11时,山体滑坡初步核定已造成1人遇难,28人失联,2人受伤;当地已累计转移疏散群众95户360人,设置临时安置点,目前以户为单位安置41间162人。

  灾难发生后,应急管理部立即启动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调派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及装备赶赴现场救援。四川省组织武警、消防、应急、公安、交通、医疗、通信、电力等救援力量949人,调集挖掘机、消防车、救护车等救援设备200余台次开展现场救援。

  每次灾害面前,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都会第一时间调集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多部门协同,全方位、地毯式搜救,专业和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与此同时,人们的互助、支持,常常构成一幅幅温暖人心的画卷——此番灾害发生后,当地一家面包店连夜赶做上千个面包连同牛奶一并送往灾区,一些骑手自发组成车队连夜送面包,持续到凌晨三点;受灾区域周边村镇的热心群众自发组织摩托车队,为救援现场运送物资;当地村民纷纷拿出储藏的腊肉等为救援人员做饭送饭……

  凡人微光汇聚成守望相助的力量。每当灾害、灾难发生,我们总会毫不意外地看到,这从来不会是孤军奋战,在官方专业救援的同时,总有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比如,2022年8月,重庆发生一场山火,群众自发组织起“大后方”,配合有关方面的救援——摩托车队运送物资、志愿者搭建临时休息点、餐饮店免费提供餐食……每一个环节都高效、有序,被网友称为“史诗级救援”;2023年夏季,台风“杜苏芮”肆虐我国多省,一些群众被困于洪水之中,有人跟在官方救援队伍后面开着铲车逆流而上转移群众,有人不顾危险跳水救下孩童,有人划皮艇沿村搜救……这些平凡的人不是科幻片里的“超级英雄”,却因对乡土家园共同的深情厚谊而选择了众志成城、义无反顾。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这里是我的家,这里的人都是我的亲人。”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是守望相助的力量源泉,也是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灾害面前,每个人或许都是渺小的,但当人们团结一心,就会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众志成城、守望相助,这种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文化,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在一次次灾难救援中相互扶持、在一次次困难考验中不断累积,最终厚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一种“集体品格”。

  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当然不是非要等到灾害、灾难发生时,每个人都可以从“平凡英雄”身上找寻“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诸多可能性,“能帮就帮一把”“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进而言之,这不仅是应对灾难、灾害的巨大力量,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动力——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青年回乡创业带动乡村振兴等,某种角度上,这些行动和安排也都蕴含着互帮互助、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

  无论在灾难中还是在平时,一个面包、一杯热水有时就能足以直抵人心,这是我们热情、善良的民族性格使然,也因为我们都相信守望相助的力量、拥有共赴山水的默契。未来,我们或许还会面临更多、更大的困难,但我们无所畏惧,因为守望相助会助力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让我们历经磨难而愈发坚强。

  灾难终将过去,但守望相助的火种会因传递越来越旺。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