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综合征”需要“双向化解”

2025-02-06 07:37 来源:工人日报

  据2月3日上观新闻报道,春节假期,人们走亲访友、聚会娱乐,尽情放松。但假期即将结束,不少人却陷入了情绪低落、疲惫焦虑的状态,这就是“节后综合征”。

  每年春节长假之后,不少人都会受到“节后综合征”、分离焦虑症的困扰。例如,从走亲访友的热闹场景回到单调的日常生活,这种转变让人难以适应。再如,假期的聚会与娱乐让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复工后可能出现疲惫、食欲不振等症状。还有,对于很多在外打拼的人来说,短暂的相聚之后,又是长期的分离,这会带来情绪的低落和焦虑,一时难以进入工作状态。

  其实,这种现象实属正常,只是生活状态剧烈改变引起的暂时性不适。若想尽快找回生活的掌控感,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将身体与心理尽快切换到工作状态,将离别的不舍转化为奋斗的动力,让自己迅速回归正轨。

  而相比于返回城市打拼的人们,更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那些留守故乡的老人与儿童。返程时刻,社会的聚光灯往往投向那些“继续赶路”的年轻人。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石,他们自然值得受到关注与呵护,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忘记了同样为数庞大的留守群体。他们虽然不用外出奋斗,但久盼亲人归来,一朝得以团聚,却又很快分离,这可能会让他们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更容易受到“春节综合征”、分离焦虑症的困扰,也更难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

  所以,留守群体同样需要亲人的关爱,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帮助,他们的感受不能被忽视。在个体层面,春节期间,归家的游子除了与朋友把酒言欢之外,还应多陪陪父母与孩子,珍惜相处的时光。春节过后,也要记得多给家里打打电话,跟父母唠唠家常,问问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在社会层面,各地要关注留守群体的现实处境和精神需求,丰富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他们充实自我创造条件。而从长远看,能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破解“空心村”难题,让年轻人在家门口也能实现高质量就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外来务工群体能够享受本地市民待遇,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接家中老小到城市团聚。

  必须看到,“春节综合征”并非年轻人的专属,而是广泛存在,需要进行“双向化解”、综合化解。一年之计在于春。面对这一年一度的精神“阵痛”,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调适,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生活和挑战。面对“春节综合征”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制度层面也要引起重视、不断探索,力争给出更温暖的解答。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节后综合征”需要“双向化解”

2025年02月06日 07:37   来源:工人日报   戴先任

  据2月3日上观新闻报道,春节假期,人们走亲访友、聚会娱乐,尽情放松。但假期即将结束,不少人却陷入了情绪低落、疲惫焦虑的状态,这就是“节后综合征”。

  每年春节长假之后,不少人都会受到“节后综合征”、分离焦虑症的困扰。例如,从走亲访友的热闹场景回到单调的日常生活,这种转变让人难以适应。再如,假期的聚会与娱乐让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复工后可能出现疲惫、食欲不振等症状。还有,对于很多在外打拼的人来说,短暂的相聚之后,又是长期的分离,这会带来情绪的低落和焦虑,一时难以进入工作状态。

  其实,这种现象实属正常,只是生活状态剧烈改变引起的暂时性不适。若想尽快找回生活的掌控感,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将身体与心理尽快切换到工作状态,将离别的不舍转化为奋斗的动力,让自己迅速回归正轨。

  而相比于返回城市打拼的人们,更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那些留守故乡的老人与儿童。返程时刻,社会的聚光灯往往投向那些“继续赶路”的年轻人。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石,他们自然值得受到关注与呵护,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忘记了同样为数庞大的留守群体。他们虽然不用外出奋斗,但久盼亲人归来,一朝得以团聚,却又很快分离,这可能会让他们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更容易受到“春节综合征”、分离焦虑症的困扰,也更难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

  所以,留守群体同样需要亲人的关爱,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帮助,他们的感受不能被忽视。在个体层面,春节期间,归家的游子除了与朋友把酒言欢之外,还应多陪陪父母与孩子,珍惜相处的时光。春节过后,也要记得多给家里打打电话,跟父母唠唠家常,问问孩子的学习与成长。

  在社会层面,各地要关注留守群体的现实处境和精神需求,丰富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他们充实自我创造条件。而从长远看,能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破解“空心村”难题,让年轻人在家门口也能实现高质量就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外来务工群体能够享受本地市民待遇,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接家中老小到城市团聚。

  必须看到,“春节综合征”并非年轻人的专属,而是广泛存在,需要进行“双向化解”、综合化解。一年之计在于春。面对这一年一度的精神“阵痛”,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调适,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生活和挑战。面对“春节综合征”暴露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制度层面也要引起重视、不断探索,力争给出更温暖的解答。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