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要肩负起传承弘扬春节文化的责任

2025-01-26 07: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春节是中华民族内涵最丰富、仪式最隆重、参与最广泛的传统节日。春节文化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春节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尊重,不仅提升了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增进了中华儿女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广大青年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锋力量,因此,新时代青年要以春节申遗成功为新起点,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春节文化的时代责任,努力把这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在参与春节活动中不断增进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关系到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复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复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历经各种磨难而不衰,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就是要坚定对中华文明的自信。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生动体现。春节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天人合一、敬天法祖、除旧布新、感恩祈福、尊老爱幼、和谐团圆等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对于增进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只有对春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习俗风尚有更深入、更系统的认知和体悟,才能真正体会到春节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的重要意义,才能深刻认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因此,广大青年要积极参与到扫尘、贴年红、吃团年饭、守岁、祭祖、拜年、包压岁钱、放鞭炮、舞龙舞狮、逛庙会、赏花灯等传承了千百年的春节民俗活动中去。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升对中华文明的温情和敬意,进而不断增进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在创新春节文化中不断增强春节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有着强烈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品质。中华文明自发源以来,就始终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自身、发展自身,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文明这种革故鼎新的精神品质,决定了中华文明能不断适应社会的新变化、解决时代的新问题,进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春节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因革损益的。也正是由于春节文化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春节才能始终焕发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今天我们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也要积极推动春节文化同现代社会相适应,实现春节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青年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广大新时代青年要主动承担起创新春节文化的责任,不断赋予春节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方式。一方面,广大新时代青年要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春节文化蕴含的心怀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精神、各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精神、追求美好生活的奋发进取精神,不断丰富春节文化的内涵,使春节同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机地融合起来。另一方面,广大新时代青年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表达和传播优势,积极将春节与文学、绘画、摄影、音乐、戏剧、电影、动漫、短视频、舞蹈等嫁接融合,不断创新春节文化的呈现方式,进而赋予春节鲜明的时代特色,让春节更具现代性。

  在传播春节文化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不仅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也有助于解决当前人类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借助春节申遗成功这一大好契机,大力推进春节文化的对外传播,让这一人类文化遗产进一步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广大新时代青年文化水平高、思维活跃、运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能力较强,因此,要积极承担起将春节文化向外传播的任务,积极探索春节文化的有效国际表达方式,让春节更具“国际范儿”。广大新时代青年要深入挖掘春节文化中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因子,将它们用通俗易懂、立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全球化优势,向全世界关注中华文化的外国朋友讲好春节文化故事,让外国朋友在情感和价值的共鸣中感受春节文化的魅力,进而增进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同,最终实现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

  (作者陈林系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灿系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时代青年要肩负起传承弘扬春节文化的责任

2025年01月26日 07: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陈林 李灿

  春节是中华民族内涵最丰富、仪式最隆重、参与最广泛的传统节日。春节文化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春节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尊重,不仅提升了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增进了中华儿女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广大青年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锋力量,因此,新时代青年要以春节申遗成功为新起点,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春节文化的时代责任,努力把这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在参与春节活动中不断增进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关系到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复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复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历经各种磨难而不衰,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就是要坚定对中华文明的自信。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生动体现。春节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天人合一、敬天法祖、除旧布新、感恩祈福、尊老爱幼、和谐团圆等文化精神。这些文化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对于增进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只有对春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习俗风尚有更深入、更系统的认知和体悟,才能真正体会到春节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的重要意义,才能深刻认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因此,广大青年要积极参与到扫尘、贴年红、吃团年饭、守岁、祭祖、拜年、包压岁钱、放鞭炮、舞龙舞狮、逛庙会、赏花灯等传承了千百年的春节民俗活动中去。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升对中华文明的温情和敬意,进而不断增进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在创新春节文化中不断增强春节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有着强烈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品质。中华文明自发源以来,就始终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自身、发展自身,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文明这种革故鼎新的精神品质,决定了中华文明能不断适应社会的新变化、解决时代的新问题,进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春节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因革损益的。也正是由于春节文化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春节才能始终焕发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今天我们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也要积极推动春节文化同现代社会相适应,实现春节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青年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广大新时代青年要主动承担起创新春节文化的责任,不断赋予春节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方式。一方面,广大新时代青年要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春节文化蕴含的心怀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精神、各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和谐精神、追求美好生活的奋发进取精神,不断丰富春节文化的内涵,使春节同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机地融合起来。另一方面,广大新时代青年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表达和传播优势,积极将春节与文学、绘画、摄影、音乐、戏剧、电影、动漫、短视频、舞蹈等嫁接融合,不断创新春节文化的呈现方式,进而赋予春节鲜明的时代特色,让春节更具现代性。

  在传播春节文化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不仅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也有助于解决当前人类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借助春节申遗成功这一大好契机,大力推进春节文化的对外传播,让这一人类文化遗产进一步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广大新时代青年文化水平高、思维活跃、运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能力较强,因此,要积极承担起将春节文化向外传播的任务,积极探索春节文化的有效国际表达方式,让春节更具“国际范儿”。广大新时代青年要深入挖掘春节文化中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因子,将它们用通俗易懂、立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全球化优势,向全世界关注中华文化的外国朋友讲好春节文化故事,让外国朋友在情感和价值的共鸣中感受春节文化的魅力,进而增进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同,最终实现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

  (作者陈林系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灿系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