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大家都开始忙着置办年货、张罗家宴。消费火热之际,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发布相关提醒,重点呼吁抵制各种形式的浪费。
多年来,随着“光盘行动”推进,简约适度的生活习惯已成风尚。可一到年节,亲朋聚会热络,年会宴请密集,大家凡事又想求个面子,难免会犯“老毛病”。宴席要摆大桌的,不看人数只看盘数,吃完“你让我让”就是没人打包;礼品要选阔气的,不挑实惠只看包装,“两层铁盒里就8块小糕点”;囤货一定得超额,冰箱放不下、吃又吃不完,最后只能扔进垃圾桶……有统计显示,我国春节期间仅食物浪费就比平时高出约30%,其他迎来送往的浪费恐怕更多。
做时不觉、事后惋惜,说到底还是观念更新得不够彻底。中国社会向来看重人情、亲情、友情,春节更是互表心意、寄托期盼的重要节点,很多人也因此习惯了过年必须“大手大脚”—— 对外要讲究体面,若饭菜扫净、剩菜打包,就像请不起一顿饭似的;自家也得讨个彩头,若按需采购、随吃随买,就没有“年年有余”的感觉。但问题是,物质丰饶的时代,以吃多少、剩多少来评判生活质量的逻辑早就过时了。反倒是对糟蹋浪费满不在乎,任由攀比之风盛行,会给彼此带来不必要的年节负担,也压根儿起不到“撑面子”的效果。
正如中消协所提示的,所谓“年年有余”是指每年仓有余粮、库有余钱,不是为了“爱面子、讲排场、比阔气”而营造“剩宴”。春节寄托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大家忙碌了一年,当然要欢欢喜喜庆祝一番,但仪式感不是靠浪费营造的,情分也不靠面子撑着。近些年,有餐饮商家推出年夜饭“小份菜”“半份菜”广受欢迎,也有年轻人拒绝“你送的礼、我再送他”的人情往来……理性消费、朴实清新的过节方式成为时尚,也切实减少了年味儿里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