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动人心弦的时代旋律

2025-01-23 07:21 来源:人民日报

  我是一名作曲家,音乐之于我,是一生的热爱与追求。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我写过《天之大》《在此刻》《百年》《我们的亚细亚》等歌曲,也写过《芈月传》《航拍中国》主题曲等影视音乐,参与创作的作品先后16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如何写出一首好歌?并没有万能公式。音乐创作乃至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创作者要处理好自我与生活、逻辑与形象、艺术与技术、继承与创新等多种关系。

  最近,歌曲《天山放歌》获得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在这首歌里我想表达对新疆这片广袤土地的敬意与热爱。2021年,我参加了中国文联赴新疆采风团,跨越天山南北,行程上万公里,沉浸式感受到丰富灿烂的民族音乐。在进行总体音乐设计时,我力求融汇新疆大地的缤纷色彩和人文风情,以跨越天山南北的大格调、大广角来写全景,以特写手法描绘细部精华,希望创作出一首情感相通、文化交融、宏观展示大美新疆的欢腾壮歌。

  音乐是情感的流淌,作曲的过程则需要“逻辑脑”和“形象脑”并行,二者缺一不可。“逻辑脑”就像一名严谨的工程师,精心规划着作品的架构,从和弦的编排到节奏的把控,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及。而“形象脑”则宛如一名才情四溢的诗人,用情感为音乐注入生命力,让旋律有了温度,使听众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

  所谓艺术,“艺”是品位与创意的高度,“术”是支撑品位的技能和技术。情感会让技术发挥得更好,技术又能让情感得到最大化体现。在接受命题创作任务时,我会用命题调动情怀情感,力求精准把握每一个技术细节。

  如果说创作有什么密码的话,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挖掘自己、回归本心。少年时代,质朴的音乐旋律曾深深触动我的心弦。随着技艺愈发娴熟,我险些迷失在追求所谓“高级”的迷宫里。后来,我意识到那些最质朴的情感、最原始的触动,才是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俗与雅并非绝对,大众喜爱的“俗”往往凝聚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用心雕琢就能绽放光芒。用最真实的感受去创作,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时代旋律,而非沦为空洞的炫技。

  创新不是割裂传统、标新立异,继承也不是简单重复、落于俗套。一方面,我们要扎根传统,汲取经典技法与风格的养分。比如,写作《航拍中国》主题曲时,我采用的创作技法平淡无奇,作品却受到好评。这说明,只要用心创作、方法得当,继承中也可以有创新。对于民族音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萃取其精华融入现代艺术创作。比如,在我看来,京剧的精华在于讲故事的方式、内在节奏逻辑等,而非仅仅是唱腔、节奏等外在表象。深入了解甚至是精通传统,才能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什么是“主旋律”?在创作不同主题的音乐作品时,我从来不去刻意贴标签。主旋律绝不意味着空洞说教、缺乏真情实感。过往的历史岁月中,热血青年投身革命,面对生死抉择,既有豪情万丈,也有凡人的柔情,是什么让他们敢于舍身赴死?是真实的理想,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情怀难道不足以震撼当代的年轻人吗?当创作者以沉潜的姿态,回到历史深处,融入真情实感,便会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让感动的力量穿越时空。

  创作者要把自己装进时代的列车,敏锐捕捉当下的技术革新、精神风貌。技术进步不仅拓宽了创作边界,更激发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文艺复兴时期,颜料革新为绘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电声乐器的问世,也大大颠覆了人们对音乐表现力的认知。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我也在尝试将AI技术用于作曲和视频创作。未来,想象力与审美能力,是年轻一代开启艺术大门的两把关键钥匙。我常鼓励年轻人广泛涉猎音乐、摄影、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在品鉴经典的过程中,磨砺自己的感知力。知识如同基石,为想象力的腾飞提供支撑。

  (作者为作曲家、音乐制作人,人民日报记者智春丽采访整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写出动人心弦的时代旋律

2025年01月23日 07:21   来源:人民日报   王备

  我是一名作曲家,音乐之于我,是一生的热爱与追求。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我写过《天之大》《在此刻》《百年》《我们的亚细亚》等歌曲,也写过《芈月传》《航拍中国》主题曲等影视音乐,参与创作的作品先后16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如何写出一首好歌?并没有万能公式。音乐创作乃至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创作者要处理好自我与生活、逻辑与形象、艺术与技术、继承与创新等多种关系。

  最近,歌曲《天山放歌》获得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在这首歌里我想表达对新疆这片广袤土地的敬意与热爱。2021年,我参加了中国文联赴新疆采风团,跨越天山南北,行程上万公里,沉浸式感受到丰富灿烂的民族音乐。在进行总体音乐设计时,我力求融汇新疆大地的缤纷色彩和人文风情,以跨越天山南北的大格调、大广角来写全景,以特写手法描绘细部精华,希望创作出一首情感相通、文化交融、宏观展示大美新疆的欢腾壮歌。

  音乐是情感的流淌,作曲的过程则需要“逻辑脑”和“形象脑”并行,二者缺一不可。“逻辑脑”就像一名严谨的工程师,精心规划着作品的架构,从和弦的编排到节奏的把控,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及。而“形象脑”则宛如一名才情四溢的诗人,用情感为音乐注入生命力,让旋律有了温度,使听众与音乐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

  所谓艺术,“艺”是品位与创意的高度,“术”是支撑品位的技能和技术。情感会让技术发挥得更好,技术又能让情感得到最大化体现。在接受命题创作任务时,我会用命题调动情怀情感,力求精准把握每一个技术细节。

  如果说创作有什么密码的话,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挖掘自己、回归本心。少年时代,质朴的音乐旋律曾深深触动我的心弦。随着技艺愈发娴熟,我险些迷失在追求所谓“高级”的迷宫里。后来,我意识到那些最质朴的情感、最原始的触动,才是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俗与雅并非绝对,大众喜爱的“俗”往往凝聚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用心雕琢就能绽放光芒。用最真实的感受去创作,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时代旋律,而非沦为空洞的炫技。

  创新不是割裂传统、标新立异,继承也不是简单重复、落于俗套。一方面,我们要扎根传统,汲取经典技法与风格的养分。比如,写作《航拍中国》主题曲时,我采用的创作技法平淡无奇,作品却受到好评。这说明,只要用心创作、方法得当,继承中也可以有创新。对于民族音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萃取其精华融入现代艺术创作。比如,在我看来,京剧的精华在于讲故事的方式、内在节奏逻辑等,而非仅仅是唱腔、节奏等外在表象。深入了解甚至是精通传统,才能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什么是“主旋律”?在创作不同主题的音乐作品时,我从来不去刻意贴标签。主旋律绝不意味着空洞说教、缺乏真情实感。过往的历史岁月中,热血青年投身革命,面对生死抉择,既有豪情万丈,也有凡人的柔情,是什么让他们敢于舍身赴死?是真实的理想,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情怀难道不足以震撼当代的年轻人吗?当创作者以沉潜的姿态,回到历史深处,融入真情实感,便会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让感动的力量穿越时空。

  创作者要把自己装进时代的列车,敏锐捕捉当下的技术革新、精神风貌。技术进步不仅拓宽了创作边界,更激发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文艺复兴时期,颜料革新为绘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电声乐器的问世,也大大颠覆了人们对音乐表现力的认知。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我也在尝试将AI技术用于作曲和视频创作。未来,想象力与审美能力,是年轻一代开启艺术大门的两把关键钥匙。我常鼓励年轻人广泛涉猎音乐、摄影、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在品鉴经典的过程中,磨砺自己的感知力。知识如同基石,为想象力的腾飞提供支撑。

  (作者为作曲家、音乐制作人,人民日报记者智春丽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