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望而生畏,不如勇往直前

2025-01-22 06:52 来源:工人日报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冷,不怕热”——这是从事泰山挑山工30年的王荣泉师傅对我说的话。最近,我去泰山体验式采访了挑山工职业。挑着42斤的担子步履蹒跚地爬到山顶,筋疲力尽,却收获了很多感悟。

  提到挑山工,很多人会想起上学时的一篇课文《挑山工》。文章描绘了挑山工艰辛劳动的形象,赞扬了不畏劳苦、坚韧不拔的精神。小时候对于辛苦和攀登精神的感悟仅停留在“知道”层面,如今体验一番,刻骨铭心。

  平均120斤的起挑重量、一天两三次的往返频率、日爬三万多级台阶,风雨无阻,这是平均年龄约50岁的挑山工的工作日常。我一直惊讶于年龄之大、工作量之多的他们是如何做到、如何坚持的,没想到他们的回答简单而又平淡:“三十年,一天一天挑、一步一步走,脚踏实地、永不懈怠,自然就做到了。”

  简单答案的背后是挑山工不简单的付出。起初我不太理解如何“自然”做到,直到发现了一个细节。

  体验挑山时,我的肩膀被扁担压得生疼,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多次询问师傅多久到山顶,一度想要放弃。师傅们告诉我一个诀窍:“挑的时候不要去想还有多久到,专注于眼前,一步一个台阶,不知不觉就到了。”

  我不再想泰山的险峻狭长,不再看山顶的遥不可及,专注脚下,挺直腰身,调整呼吸。两个半小时后,终于到达山顶。卸下重担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师傅们如今还能坚持的原因,也理解了他们与我对话的深刻含义。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一些看起来难以克服的困难吓得望而生畏,焦虑内耗,怀疑自我,甚至放弃。其实,我们不妨像挑山工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永不懈怠地向着山顶攀登,也许好运就在不经意间来临了,而这也正是“挑山工精神”的内涵所在。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系列飞船,我们勇破技术封锁,在国防航天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从三峡大坝到白鹤滩水电站,我们屡克世界级工程难题;从高铁技术“出海”到复兴号列车风驰电掣,我们不断升级跑出“中国速度”……面对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我们迎难而上,这不正是“挑山工精神”的具象化表现吗?

  不仅如此,在形形色色的平凡岗位上,许多普通人也在践行着“挑山工精神”,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小哥”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的距离,让人们更加方便;扎根在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用粉笔书写知识的厚度,让学生不断成长;忙碌在车间的一线工人,用双手铸就产品的精度,让产业持续升级……他们都在向自己的“泰山”发起挑战。

  当然,挑战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正是在出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挑山工精神”一次次绽放光芒。

  挑山工这个职业从北宋开始出现,至今已有上千年时间,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从事挑山工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王荣泉师傅告诉我,如今在泰山稳定从事挑山工工作的不到10人,也许有一天会完全消失。我相信,即便这个职业消失,他们的精神依旧会被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闪耀在每一个劳动者辛勤工作的举手投足间,生生不息。

  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挑山工精神”,我认为是“一步一个脚印”——朴实的劳动、坚定的步伐,平凡生活亦有“山高人为峰”的高光时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与其望而生畏,不如勇往直前

2025年01月22日 06:52   来源:工人日报   乔然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冷,不怕热”——这是从事泰山挑山工30年的王荣泉师傅对我说的话。最近,我去泰山体验式采访了挑山工职业。挑着42斤的担子步履蹒跚地爬到山顶,筋疲力尽,却收获了很多感悟。

  提到挑山工,很多人会想起上学时的一篇课文《挑山工》。文章描绘了挑山工艰辛劳动的形象,赞扬了不畏劳苦、坚韧不拔的精神。小时候对于辛苦和攀登精神的感悟仅停留在“知道”层面,如今体验一番,刻骨铭心。

  平均120斤的起挑重量、一天两三次的往返频率、日爬三万多级台阶,风雨无阻,这是平均年龄约50岁的挑山工的工作日常。我一直惊讶于年龄之大、工作量之多的他们是如何做到、如何坚持的,没想到他们的回答简单而又平淡:“三十年,一天一天挑、一步一步走,脚踏实地、永不懈怠,自然就做到了。”

  简单答案的背后是挑山工不简单的付出。起初我不太理解如何“自然”做到,直到发现了一个细节。

  体验挑山时,我的肩膀被扁担压得生疼,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多次询问师傅多久到山顶,一度想要放弃。师傅们告诉我一个诀窍:“挑的时候不要去想还有多久到,专注于眼前,一步一个台阶,不知不觉就到了。”

  我不再想泰山的险峻狭长,不再看山顶的遥不可及,专注脚下,挺直腰身,调整呼吸。两个半小时后,终于到达山顶。卸下重担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师傅们如今还能坚持的原因,也理解了他们与我对话的深刻含义。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一些看起来难以克服的困难吓得望而生畏,焦虑内耗,怀疑自我,甚至放弃。其实,我们不妨像挑山工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永不懈怠地向着山顶攀登,也许好运就在不经意间来临了,而这也正是“挑山工精神”的内涵所在。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系列飞船,我们勇破技术封锁,在国防航天领域取得骄人成绩;从三峡大坝到白鹤滩水电站,我们屡克世界级工程难题;从高铁技术“出海”到复兴号列车风驰电掣,我们不断升级跑出“中国速度”……面对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挑战,我们迎难而上,这不正是“挑山工精神”的具象化表现吗?

  不仅如此,在形形色色的平凡岗位上,许多普通人也在践行着“挑山工精神”,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小哥”们,用脚步丈量城市的距离,让人们更加方便;扎根在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用粉笔书写知识的厚度,让学生不断成长;忙碌在车间的一线工人,用双手铸就产品的精度,让产业持续升级……他们都在向自己的“泰山”发起挑战。

  当然,挑战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正是在出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挑山工精神”一次次绽放光芒。

  挑山工这个职业从北宋开始出现,至今已有上千年时间,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从事挑山工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王荣泉师傅告诉我,如今在泰山稳定从事挑山工工作的不到10人,也许有一天会完全消失。我相信,即便这个职业消失,他们的精神依旧会被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闪耀在每一个劳动者辛勤工作的举手投足间,生生不息。

  若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挑山工精神”,我认为是“一步一个脚印”——朴实的劳动、坚定的步伐,平凡生活亦有“山高人为峰”的高光时刻。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