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正式开幕,多家参展中国企业获颁“CES创新奖”。芯片巨头英伟达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看到中国汽车制造商的自动驾驶技术后发出感慨,“最大的震撼是来自中国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
号称“科技界春晚”的CES,是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一个风向标。尽管CES 2025前闹出了“大批中国企业签证被卡”的风波,最终还是有近1500家中国企业参展,接近2018年的峰值。这既反映出中国企业对于CES这一重要的业界尖端科技的展示与交流平台的尊重与重视,也证明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与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CES 2025上风头最劲的两个国家,依然是中国和美国。美国作为老牌消费电子大国,推出过许多革命性的消费电子产品和技术,在创新和设计方面依然是全球的领导者之一。而中国近年来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和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国,以庞大的市场需求、完善的供应链和高效的制造业基础设施,成为全球消费电子的重要支柱。
中美均是消费电子巨头,但是在产品发展的侧重点上中美企业却产生了耐人寻味的区别。这在本届CES上尤为凸显:美国企业的重头戏,依然是英伟达、AMD等科技企业,其所发布的诸如超级计算机、巨型芯片等,也继续围绕着芯片和人工智能(AI)概念,强调在神经网络、性能、算力等底层技术上的迭代。而中国企业则强调应用端的落地,如会飞的汽车、裸眼3D游戏机等,花样百出,基本实现了消费电子领域应用端的全系列覆盖。传统的电脑、手机自不必说,新兴的智能眼镜、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也大放异彩。在软硬件一体化产品外,智能服务也强势出击,在教育、办公、翻译等领域推出了对话虚拟人、作业智能批改等不少新颖又实在的应用。
可以说,中国消费电子产品无人化、小型化、智能化、可量产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定义了人类未来消费电子的发展方向。尽管日本、韩国、印度等不少国家的企业也偶见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但考虑到要通过多领域的产业集群,多产业相互支持,实现面向未来的消费电子领域全面覆盖,暂时还没有其他国家具有同级别的综合实力。
发布会后,英伟达美股股价应声下跌6%,而推出飞行汽车的小鹏当天大涨了10%。无论是资本市场的反响,还是革命性产品“难产”显露出的疲态,都在强调着一味追求高算力、通用模型的思路已然落伍。如今,智算中心已经太多,算力过剩日益严峻,人工智能渗透率面临瓶颈,而突破瓶颈的关键就在于落地和拓展AI应用场景。就好比给“倒骑驴”配上核动力推进器,偏科地停留在创造概念和发展底层芯片、算力建设的层面,很难全方位地支撑起人工智能的未来。
其实,消费电子的本质就是面向大众的应用产业。得消费者、得市场才能得天下,本是相当浅显的道理。但要在消费电子应用领域有所作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供应链以及能源、交通、通信等各基础性产业的支持必不可少,持续的人才梯队储备以及强大的创新能力则是长远发展的保障。
经过了几年投资,资本对人工智能的最终期待还是赚钱,而非烧钱。一个产业向少数头部企业集中,从应用端、消费端向金融化发展,说明它正在失去活力和机会,将逐渐退守到闭塞的空间,最终脱离实际的需求。
曾有人戏言,“美国人做梦,中国人实现”,代表着中国企业在创新上对美国的追赶。但睡在空中楼阁上的人,会梦到地面上的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么?中国企业正以消费电子市场中不断得来的需求反馈,反复打磨钻研,尝试创造超越同行想象、做梦都想不到的产品。看清真实的需求导向,才是消费电子产业发展的“起于垒土”。(作者是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