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窝头女士”走红:专业才是真光芒

2025-01-07 11:00 来源:红网

  近日,著名主持人周涛现身邯郸参加活动,顶着“鸡窝头”的女孩为其讲解意外走红。1月5日,视频中“鸡窝头”女孩收拾得漂漂亮亮上班了,其称普通人在自己的普通岗位上发光发热,她的言论和专业能力受到网友们一致称赞。(1月5日 纵览新闻)

  通过此次事件,我们欣喜地发现,与以往网络热点中人们对女性穿着和形象的苛责评判不同,现在的网络环境展现出更包容和理性的一面。

  曾经,人们在公众场合的形象不够精致亦或是与世俗相悖,往往会陷入舆论的漩涡,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甚至遭遇网络暴力。但在“鸡窝头”女士的故事里,网友们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她的专业能力上。她虽以蓬乱的“鸡窝头”造型出现,却凭借出色的讲解能力赢得了认可。“一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内在价值远远超越了外在的表象”,这种舆论视角的转变,无疑是网络语境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网友们在这次事件中的态度充满了温暖与包容。不同于以往许多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嘲讽和攻击,此次事件中网友们以一种轻松的调侃的方式和幽默的语言来表达对“鸡窝头”女士的关注,比如戏称她“精致了364天,最后一天形象‘崩塌’”;还有很多网友表示理解和共鸣,认为她的打扮很真实,就像自己上班时的样子,欣赏她身上透出的松弛感;更多网友对她的专业讲解能力表示赞赏,认为她虽然着装随意,但讲解专业、条理清晰。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网民素质的进步,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尊重。

  面对讲解员的意外走红,邯郸文旅也没有批评指责,而是顺势而为,肯定其工作,借势开展宣传活动,推出景区免门票等举措,成功将热度转化为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巧妙的公关,不仅为文旅行业树立了榜样,也体现了对员工的尊重与信任,彰显出城市的文化自信与管理智慧。

  “鸡窝头”女士事件折射出网络与社会的进步。在信息洪流中,理性与包容正逐渐成为主流,人们开始学会欣赏他人的内在光芒,而非仅囿于外在的包装。愿这样的积极转变能在更多的网络事件中延续,让每一个平凡人都能在宽松温暖的舆论环境中勇敢展现自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鸡窝头女士”走红:专业才是真光芒

2025年01月07日 11:00   来源:红网   宋丽卿

  近日,著名主持人周涛现身邯郸参加活动,顶着“鸡窝头”的女孩为其讲解意外走红。1月5日,视频中“鸡窝头”女孩收拾得漂漂亮亮上班了,其称普通人在自己的普通岗位上发光发热,她的言论和专业能力受到网友们一致称赞。(1月5日 纵览新闻)

  通过此次事件,我们欣喜地发现,与以往网络热点中人们对女性穿着和形象的苛责评判不同,现在的网络环境展现出更包容和理性的一面。

  曾经,人们在公众场合的形象不够精致亦或是与世俗相悖,往往会陷入舆论的漩涡,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甚至遭遇网络暴力。但在“鸡窝头”女士的故事里,网友们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她的专业能力上。她虽以蓬乱的“鸡窝头”造型出现,却凭借出色的讲解能力赢得了认可。“一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内在价值远远超越了外在的表象”,这种舆论视角的转变,无疑是网络语境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网友们在这次事件中的态度充满了温暖与包容。不同于以往许多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嘲讽和攻击,此次事件中网友们以一种轻松的调侃的方式和幽默的语言来表达对“鸡窝头”女士的关注,比如戏称她“精致了364天,最后一天形象‘崩塌’”;还有很多网友表示理解和共鸣,认为她的打扮很真实,就像自己上班时的样子,欣赏她身上透出的松弛感;更多网友对她的专业讲解能力表示赞赏,认为她虽然着装随意,但讲解专业、条理清晰。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网民素质的进步,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尊重。

  面对讲解员的意外走红,邯郸文旅也没有批评指责,而是顺势而为,肯定其工作,借势开展宣传活动,推出景区免门票等举措,成功将热度转化为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巧妙的公关,不仅为文旅行业树立了榜样,也体现了对员工的尊重与信任,彰显出城市的文化自信与管理智慧。

  “鸡窝头”女士事件折射出网络与社会的进步。在信息洪流中,理性与包容正逐渐成为主流,人们开始学会欣赏他人的内在光芒,而非仅囿于外在的包装。愿这样的积极转变能在更多的网络事件中延续,让每一个平凡人都能在宽松温暖的舆论环境中勇敢展现自我。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