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是印度洋海啸20周年纪念日。20年前的这一天,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1级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席卷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海岸线,导致20多万人罹难,酿成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天灾之一。灾害发生后,国际社会与受灾国家共克时艰,“同舟共济,重建美好家园”成为共同呼吁和一致行动。20年后的今天,当受灾国家和地区纷纷举办纪念活动之际,人们发现,今日的印度洋地区依然需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这是因为该地区正面临着诸多亟待应对的新挑战。
一方面,今日之印度洋地区阵营对抗风险不断加剧。印度洋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世界约20%的水域、1/4的陆地以及全球3/4的石油、铁和锡储量。更为重要的是,该地区对维持全球航道和贸易路线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承载着世界散货运输量的1/3以上、世界石油运输量的2/3,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等国际咽喉要道分布于此,无论经贸还是地缘政治层面的意义都不言而喻。
正是因为该地区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性,一些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印度洋的介入或干涉。美国在这方面动作尤为明显,不断推动“印太战略”落地,试图诱拉和整合所谓“印太地区”盟友与伙伴强化对华围堵。当前,美国联合作战司令部中有3个与印度洋地区有关,美军频繁与地区国家举行各类联合军演,并成为印度洋地区最大的武器供应国。美国还通过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印太经济框架”等强化自身影响和存在。显然,类似做法是在印度洋地区拉帮结派,把地区国家绑在美国的战车之上,地区国家“被阵营对抗化”的风险日益加剧。
另一方面,今日之印度洋地区亟待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地区国家普遍肩负着发展国民经济、提升民众福祉的重任,但同时又面临各种新旧挑战,比如环境和气候变化等。过去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地区国家遭遇越来越频繁的洪水、干旱和热浪等极端天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21年就报告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洋的变暖速度比任何其他水域都快,这将导致整个海域的捕鱼量下降,损害那些高度依赖渔业且缺乏适应气候冲击能力的国家。另外,到2030年,印度洋沿岸地区的人口密度预计将会达到世界最高水平,3.4亿人将处于潜在的沿海危险区域。
显然,无论是避免阵营对抗风险、反对外部强权干涉,还是实现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包括解决地区内部去殖民化时期留下的主权争端等矛盾,都非某个单一国家所能做到,而是需要印度洋所有国家和地区以及区外“正能量国家”携手努力。
虽然美国等国在所谓“印太战略”框架下不断渲染“中国威胁”、加大对华围堵遏压,但中国始终以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姿态与印度洋地区国家发展关系。近些年来,中国与该地区的贸易合作发展较好,贸易规模不断上升,相互间的贸易依赖度也在增加。当前,中国已是印度洋地区20多个国家的最大进口伙伴,也是该地区1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伙伴,地区诸多国家加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合作。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印度洋地区的多边合作,已主办三届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20年前印度洋海啸发生时,中国就是“同舟共济,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支持者。放眼未来,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合作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有望与地区国家进一步推进双边及多边层面合作,同舟共济实现地区的持久和平、稳定与繁荣。(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所执行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