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年度流行语”不妨宁缺毋滥

2024-12-23 07:51 来源:红网

  日前,《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分别为: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等语句。

  随后,《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也发布今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偷感、草台班子/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班味、那咋了、水灵灵地××、古希腊掌管××的神、city/city不city、包××的/包的、红温、搞抽象等词语入选。

  《咬文嚼字》和《语言文字周报》都由官方机构主办,但两者评选覆盖面和侧重点不同。前者选择“语料”范围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后者专注于网络媒体,因此,彼此评出的“年度流行语”区别较大。这在不同平台及差异化算法加持下,不同媒体的“语料”筛选出不同热度的流行语,不足为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机构评出的2024年“十大流行语”,并未像往年那样收获较为一致的好评。不少网友觉得有些入选词语“流行度不高”,例如:“水灵灵地”“小孩哥/小孩姐”“偷感”“古希腊掌管××的神”“包××的/包的”“红温”“搞抽象”等,它们或有明显“陌生感”,或实属“小圈子用语”,或释义牵强附会,或近似“生搬硬造”,或感觉“莫名其妙”,或被疑“为了凑数”。

  对此,主办机构并作出实质性否认。据澎湃新闻12月19日报道,《咬文嚼字》杂志编辑施隽南介绍说,“年度流行语”评选应当坚持三个标准:一是词语在当年的流行度较高;二是具语言学价值,不乏创新性;三是有社会学价值,能反映当下人们的生活或心理状态。但是,符合这些标准的词语,“近年确实越来越少”,大家觉得有些入选词语“完全没见过”,与评审专家和编辑部的感觉其实“比较一致”。

  提到个中原因,施隽南认为,主要是各平台算法推送,使得人们接收常用平台外的信息变得困难,形成“信息茧房”,致使流行语的圈层化越来越明显,不同媒体受众对流行语的感知存在很大“温差”。这种情况下,要想评选出意见较为一致的“年度流行语”,已越来越困难。

  评选“年度流行语”,可在一定程度上‌传递时代脉搏、‌彰显表达多元、促进语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但是,移动互联时代,在符合标准的词语“确实越来越少”的情形下,主办机构不应再拘泥于传统,而应重新审视这项连续举办了十多年的评选活动,与其每年必定评出“十大流行语”,不如与时俱进、打破惯例,坚守标准、宁缺毋滥,少评几个也无妨,甚至像英国《牛津英语词典》每年只评出一个“流行语”,也未尝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让评选出的“年度流行语”名实相符,并经得起公众推敲和历史拷问。‌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月华)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评选“年度流行语”不妨宁缺毋滥

2024年12月23日 07:51   来源:红网   徐林生

  日前,《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分别为: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等语句。

  随后,《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也发布今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偷感、草台班子/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班味、那咋了、水灵灵地××、古希腊掌管××的神、city/city不city、包××的/包的、红温、搞抽象等词语入选。

  《咬文嚼字》和《语言文字周报》都由官方机构主办,但两者评选覆盖面和侧重点不同。前者选择“语料”范围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后者专注于网络媒体,因此,彼此评出的“年度流行语”区别较大。这在不同平台及差异化算法加持下,不同媒体的“语料”筛选出不同热度的流行语,不足为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机构评出的2024年“十大流行语”,并未像往年那样收获较为一致的好评。不少网友觉得有些入选词语“流行度不高”,例如:“水灵灵地”“小孩哥/小孩姐”“偷感”“古希腊掌管××的神”“包××的/包的”“红温”“搞抽象”等,它们或有明显“陌生感”,或实属“小圈子用语”,或释义牵强附会,或近似“生搬硬造”,或感觉“莫名其妙”,或被疑“为了凑数”。

  对此,主办机构并作出实质性否认。据澎湃新闻12月19日报道,《咬文嚼字》杂志编辑施隽南介绍说,“年度流行语”评选应当坚持三个标准:一是词语在当年的流行度较高;二是具语言学价值,不乏创新性;三是有社会学价值,能反映当下人们的生活或心理状态。但是,符合这些标准的词语,“近年确实越来越少”,大家觉得有些入选词语“完全没见过”,与评审专家和编辑部的感觉其实“比较一致”。

  提到个中原因,施隽南认为,主要是各平台算法推送,使得人们接收常用平台外的信息变得困难,形成“信息茧房”,致使流行语的圈层化越来越明显,不同媒体受众对流行语的感知存在很大“温差”。这种情况下,要想评选出意见较为一致的“年度流行语”,已越来越困难。

  评选“年度流行语”,可在一定程度上‌传递时代脉搏、‌彰显表达多元、促进语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但是,移动互联时代,在符合标准的词语“确实越来越少”的情形下,主办机构不应再拘泥于传统,而应重新审视这项连续举办了十多年的评选活动,与其每年必定评出“十大流行语”,不如与时俱进、打破惯例,坚守标准、宁缺毋滥,少评几个也无妨,甚至像英国《牛津英语词典》每年只评出一个“流行语”,也未尝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让评选出的“年度流行语”名实相符,并经得起公众推敲和历史拷问。‌

(责任编辑:李月华)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