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伴游”不可游离于监管之外

2024-12-10 07:18 来源:南方日报

  有人陪玩陪聊陪拍照,还能顺便交个朋友,“私人伴游”走进了公众视野。据央广中国之声报道,许多游客开始考虑这种私家导游或伴游服务。

  早在多年前,“私人伴游”就已经出现。之所以再度兴起,和旅游的个性化趋势不无关系。据《中国旅行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2023年版)》,旅游行业出现了四大趋势:小众独特、自在松弛、未知惊喜、深度在地。不难发现,这和“私人伴游”的优势相当契合:和跟团游相比,它可以说是“小众独特”;类似于“搭子文化”,它追求的是灵活随性,“自在松弛”;理想的陪游,既能定制路线、帮忙拍照打卡,又能分享趣闻、提供情绪价值,不失为“未知惊喜”;提供“私人伴游”的不少都是当地年轻人,和对方打成一片,也是一种“深度在地”。

  然而,这一切都有前提:规范和安全。目前来看,“私人伴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双方的约定多为口头承诺,几乎没有书面协议,一旦出现纠纷,恐怕免不了一番扯皮;再比如,如果遭遇突发情况,“私人伴游”未必具备应对经验;更不必说,它还不一定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导游必须通过旅行社委派才能接待游客,私自承揽业务是违法行为。

  事实上,这也是“陪伴经济”的一个缩影。从供给端来看,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化、多元化,互联网的便利也催生出新业态;从需求端来看,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变快,一些人为了排解孤独、缓解压力,也愿意“花钱买陪伴”。有报告估计,到2025年,中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500亿元。然而,风险隐患不可不察:“陪游”可能暗藏违法交易,衍生灰色服务,引发道德风险;“陪拍”若在私密或隐蔽的地点进行,人身安全难以保证。正如业内人士提醒,选择正规平台预订“私人伴游”,或者选择直接通过旅行社委派,是相对安全的途径。

  在事物的发展初期,及时监管和引导很有必要。长远来看,从野蛮生长到大浪淘沙,是许多新领域都要面临的过程。对此,既要审慎也要包容,不妨树立底线思维,留出发展空间。一方面,任何职业都要明晰边界、建立标准,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另一方面,强化从业者资质审核。说到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服务再个性、再私人,也要遵循市场共识、经得起公众检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私人伴游”不可游离于监管之外

2024年12月10日 07:18   来源:南方日报   钟 颐

  有人陪玩陪聊陪拍照,还能顺便交个朋友,“私人伴游”走进了公众视野。据央广中国之声报道,许多游客开始考虑这种私家导游或伴游服务。

  早在多年前,“私人伴游”就已经出现。之所以再度兴起,和旅游的个性化趋势不无关系。据《中国旅行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2023年版)》,旅游行业出现了四大趋势:小众独特、自在松弛、未知惊喜、深度在地。不难发现,这和“私人伴游”的优势相当契合:和跟团游相比,它可以说是“小众独特”;类似于“搭子文化”,它追求的是灵活随性,“自在松弛”;理想的陪游,既能定制路线、帮忙拍照打卡,又能分享趣闻、提供情绪价值,不失为“未知惊喜”;提供“私人伴游”的不少都是当地年轻人,和对方打成一片,也是一种“深度在地”。

  然而,这一切都有前提:规范和安全。目前来看,“私人伴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双方的约定多为口头承诺,几乎没有书面协议,一旦出现纠纷,恐怕免不了一番扯皮;再比如,如果遭遇突发情况,“私人伴游”未必具备应对经验;更不必说,它还不一定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导游必须通过旅行社委派才能接待游客,私自承揽业务是违法行为。

  事实上,这也是“陪伴经济”的一个缩影。从供给端来看,劳动分工日益精细化、多元化,互联网的便利也催生出新业态;从需求端来看,随着现代生活的节奏变快,一些人为了排解孤独、缓解压力,也愿意“花钱买陪伴”。有报告估计,到2025年,中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500亿元。然而,风险隐患不可不察:“陪游”可能暗藏违法交易,衍生灰色服务,引发道德风险;“陪拍”若在私密或隐蔽的地点进行,人身安全难以保证。正如业内人士提醒,选择正规平台预订“私人伴游”,或者选择直接通过旅行社委派,是相对安全的途径。

  在事物的发展初期,及时监管和引导很有必要。长远来看,从野蛮生长到大浪淘沙,是许多新领域都要面临的过程。对此,既要审慎也要包容,不妨树立底线思维,留出发展空间。一方面,任何职业都要明晰边界、建立标准,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另一方面,强化从业者资质审核。说到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服务再个性、再私人,也要遵循市场共识、经得起公众检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